一、向着联姻前进:先锋派与媚俗派
(一)先锋派的内在矛盾
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家素有“先锋派”(也译作“前卫”)之称,这意味着他们走在艺术和社会进步的最前端。“先锋”这个词最早是作为军事用语出现的,19世纪20年代以后,由圣西门主义者转用于政治领域,喻指带领社会大众往前走的政治活动家。19世纪60年代,波德莱尔使用“先锋文人”的说法,开始把“先锋”的标签引入文学领域。直到20世纪初,“先锋”一词才在艺术评论界比较确认地通用。
“先锋派”一般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这场声势浩大的先锋派艺术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逐渐宣告结束。但是先锋派新新不已的逻辑仍然支配着现代主义艺术,先锋精神一直在延续。作为一个艺术概念,先锋派已经变得足够宽泛,对过去的拒斥和对新事物的崇拜决定了其美学纲领,由于能够将所有反传统的“美学极端主义”归入其范畴,先锋派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先锋派的“内在矛盾”是波德莱尔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觉察到的。他在笔记中明确表达了对于“文学先锋派”的极度蔑视,这主要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先锋派所带有的矛盾:不遵从主义被还原成一种军事纪律,或者更糟,被还原成一种畜群式的服从。波德莱尔对于先锋派的评说有一种强烈的讥讽性质:“论法国人对于军事隐喻的热烈偏好。在这个国家每个隐喻都长有八字须。文学的军事学派,驻守堡垒,高举旗帜……更多的军事隐喻:战斗的诗人、先锋派文学家。这种喜好军事隐喻的弱点是一些人的标志,这些人自己并非军事家,却是为纪律而生的——也就是说,是为服从而生的——这些人天生驯顺,这些只能穿着军装思考的比利时种马。”[1]在波德莱尔看来,正是因为先锋派全面的不遵从主义滋生了一种新型的服从,虽然这种新型服从是捣毁偶像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