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博览会:商品膜拜的圣地
1851年,世界艺术与工业展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开幕,这一展览被视为设计在19世纪中叶的一个分水岭,同时进一步确定了在欧洲存在着一种具有异质性的中产阶级消费文化,这种文化将普通商品同大量进步的理念以及社会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次博览会的入场人次高达600万,是当时伦敦人口的3倍。世界艺术与工业展览会正如它曾经宣称的那样,是作为一个国家性的博览会存在,在举办过程中,由于吸引了14000多名制造商,而且其中半数以上来自英国以外的国家,因而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博览会。这一博览会在一个临时性建筑物中举行,由从园艺师转为建筑师的约瑟夫·帕克斯顿爵士担任设计。他对于铸铁和熟铁构架的大胆使用,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它那非凡、广阔而坚硬晶莹的玻璃幕墙,完全取代了对传统建筑材料如石料的使用。这座被同时代作家们称颂为“水晶宫”的建筑物,在工业科技所展现出来的诸多可能性中,成为现代、进步和信心的有力注解与诠释。尽管参展的产品并不是用来销售的,但是参观者对如此众多的产品近距离的欣赏,将参展产品同中产阶级对远景的遥想以及对所有渴望的实现联系了起来。
理查德曾举办过一个以19世纪为背景的戏剧表演展,暗示当商品进入人们的“联想世界”时,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商品了,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变形了。他特别提到1851年伦敦世博会含蓄地置换新近的“1830年代与1840年代的社会动**”的方法:
它着手修正历史的方法就是遮蔽它。每件展品附带的难以阅读的小卡片,几乎都没有告诉读者这件物品是何时何地制作的,也没有说明其使用者和用途。与博物馆不同,博览会很难让人们认清个别物品的来源。恰恰相反,它的空间通过使过去完全在场而修订了过去……通过以现在的光亮外壳包装过去,博览会既庆祝了过去又彻底消灭了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