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一、常举

字体:16+-

常举的科目较多,根据考试的内容不同可划分为十几个科目,其中较主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6科。

秀才科。唐初的考试科目,目的是为了选拔顶尖人才。但其难度太大,要求过高,应试者寥寥无几,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被废弃,开元二十四年(736)曾恢复,但天宝初年(742)再次被废。该科设置时间短暂,仅三四十年,录取人数不多,影响不大。

明经科。重点考核儒家经义,考试内容为《礼记》、《左传》、《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公羊传》、《穀梁传》9部经书,再加上《孝经》和《论语》。明经科考试主要测验考生对经典知识的熟悉程度。考生需要认真记忆儒家经典,下苦功夫进行背诵。一般而言,只要考生肯下功夫背书,相对容易被录取。考试共分三场:第一场,贴经10条,正确回答出6条为及格。贴经就是把考试指定的某部经书任意翻出一页,页面前后两边都被遮盖上,只留出中间一行,再用纸将该行中的3个字贴住,命考生把被贴住的三个字读出来。这种考试形式有些类似现代考试中的填空题。贴经通过后,才有资格进入第二场考试。第二场,口试经义10条,答对6条为及格。口试就是考官提问,考生当场口头作答,目的是检测考生的临场应变能力。第三场,策问,考题3道,答对2道者为及格。策问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相关问题发表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其他考试形式相比,策问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更能考察考生的能力。三场均及格者,明经及第。

进士科。唐朝初年仅考策问五道,唐高宗以后共考三场:杂文(诗赋)、贴经和策问,三场考试顺序在不同时期略有变化。考试每天一场,每场考试定去留,就是说考生只有通过第一场考试才可以参加第二场,通过第二场才可以继续参加第三场,三场考试都通过就是进士及第,获得了做官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