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一文中指出:“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25]鲁迅先生的本意大概是在讽刺封建社会中国人的愚昧无知,然而,这段文字被广泛引用,却成了抨击国人对祖先发明和科技利用边缘化的证据。就中国对火药的利用程度来讲,确实存在偏重民用娱乐的倾向,而较少被用作杀戮的武器,这或者与中华文化崇尚和平的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国之所以能够在军事领域后来居上,就火药的来源来讲,西方国家能够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从而实现后来居上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欧洲人是从战争中直接接触到火药和火器的,也就决定了欧洲人最开始将火药应用的地方就是战场。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火药的发明与传播的历程则充满了艰辛。
1200多年前,唐朝宫廷的炼丹房里一声巨响,炼丹士一次失败的试验在无意间发明了火药,这样的描述看似颇具传奇色彩。然而,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在充满传奇色彩的背后,新事物的发明产生无一不是科技认知水平的进步与现实需求激烈碰撞所产生的绚丽火花。火药的发明同样经历了漫长岁月。木炭、硝石、硫磺被认为是黑火药的主要成分。在新石器时期,木炭已经被作为燃料使用。硝石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古人认识到它有化石之性,炼丹家认为它“能使七十二石化而为水,柔润五金,制炼八石”,所以硝石也称“消石”。硫磺不仅能化蚀各种金属,还可猛烈燃烧,因此被炼丹家们视为火石的精气。正是炼丹家们对木炭、硝石、硫磺3种物质特性的掌握,这才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由于用于炼丹的硫磺、砒霜都是具有猛毒的金石药,炼丹家们在使用时,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通过“伏”使其毒性失去或降低,这个过程称为“伏火”。隋末唐初炼丹家孙思邈,在他所著的《诸家神品丹方》一书中,记载了“内伏硫磺法”[26]。孙思邈已经认识到将硝、硫、炭混和,点火能发生剧烈反应。故许多学者将孙思邈视为火药的发明者。[27]学术界一般将其书的编著时间,即682年,视为火药的问世时间。唐朝中期,郑思远所撰《真元妙道要略》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屋宇者。”由于炼丹家们用伏火法不慎,不但伤及手面,火冲上屋顶,把屋舍也烧了!唐朝中晚期,炼丹家清虚子撰写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有“伏火矾法”的记载。所谓“伏火之法”,是炼丹家为了使硫磺改性,避免燃烧爆炸,以达到炼丹的目的。这反映出炼丹家已经认识到硝石、硫磺和木炭等混合物具有爆炸性能。然而,对于炼丹家来说,威力甚大的燃烧、爆炸不仅伤及其身体,也同时意味着炼丹的失败。火药只有突破炼丹房走向战场,才有其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