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艺成熟的造纸术发明之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书籍的需要量也逐渐增加。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印刷术包括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二者向外传播的时间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对于雕版印刷术的起源时间,大多数专家认为在590—640年,即隋朝至唐初。开皇十三年(593)12月,隋文帝杨坚下令崇佛,“废像遗经,悉令雕撰”[11],留下了雕版印刷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印品。猜测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雕版印刷主要应用于刊印佛经、历书等需要多次重复印刷的书籍。现存世界上有确定年代的最早的印刷品是日本神护景云四年(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日本皇室雕印的《陀罗尼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曾长期被认为是中国本土发现的有确切纪年的最早印刷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英国人斯坦因第一次来到敦煌即将其掠去,至今保存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img alt="" src="../Images/image556-1.jpg" /]
图19.2《金刚经》书影
结束五代十国割据而建立的北宋(960—1126),是统一全国的新兴王朝,南北经济和科学文化此时又汇合在一起,获得一体化的发展。印刷术在前朝的基础上此时进入黄金时期,印本书已居于主导地位,木版印刷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宋初依然延续唐朝雕版印刷所印刷的内容,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书文化类籍的需求增大,印刷品内容扩及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所有领域,甚至应用于经济领域,如纸币的发行。[12]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的生产与传播,为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雕版印刷虽较人工书写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技术难以掌握不便于普及,书籍的生产耗时耗力,不便管理。1041—1048年,毕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用胶泥刻字,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一书中,对毕昇的发明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毕昇发明活字时,沈括只是十几岁的小孩,但其真实可靠性犹如亲眼所见一般,后人未曾有过异议。沈括记载的印刷顺序大致如下:先用胶泥刻字,用火烧硬后变成活字,活字排满版后用火烘热,使松香和蜡熔化,铁板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板上,即可上墨印刷。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板印刷,一板布字,缩短时间,效率提高很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