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第二十章 美丽与哀愁——两宋时期的文学与艺术

字体:16+-

907年,曾繁盛一时的唐朝大厦终倾,朱温取代唐朝称梁,开启了中国历史又一个新的纪元。此后的53年间,大抵以长江为界,北方前后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5个王朝,合称“五代”;南方则或前后相继,或同时并存着吴、吴越、南唐、南平、南汉、闽、楚、前蜀、后蜀9个割据政权。加之位于今山西的北汉,合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最为暗淡的时期之一。唐中叶以来愈演愈烈的武人政治,不仅在国家层面上造成了藩镇割据、政权频繁更迭、武将专权的局面,更直接导致了社会文化的衰落。直至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中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中国历史才在离乱之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此后的300年间,中华大地政权林立,战争与和平交替上演,民族交往频繁,对外贸易昌盛,社会充满前所未有的活力。

时代的变化鲜明地映照在文学艺术领域。自北宋建立,不独中国政治由武治为主向文治为主转变,传统文化与艺术也获得了新生。在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传统文人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自宋太祖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宗之法”贯穿两宋。在此基础上,科举制迅速发展。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进而成为宋朝官僚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文官治国”的大环境下,士大夫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参政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是宋朝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1]由北宋而至南宋,纵使山河破碎,难复当初,文人们依旧以一己之力坚持承担家国重任。政治地位崇高的他们,作品中亦洋溢着鲜明的个人情感与强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