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之初,受《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影响,一批西方人尝试以全新的方式叩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在明朝中后期陆续来到东方,并以社会团体组织或国家的名义,尝试与中国交往,中、西间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科学技术活动交流日益密切。由西方传教士输入的欧洲近代科学知识,也为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所接纳,包括皇帝和皇后在内的最高统治者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中国的商品市场因为许多国家的参与而被纳入世界体系之中。16—17世纪世界经济的中心仍然在亚洲,中国是那个时代世界白银资本市场的中心,在亚洲和世界经济体制中继续占据支配地位。
葡萄牙是近代欧洲最早兴起的海外扩张国家,正德五年(1510)占据印度果阿,翌年又攻占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正德八年(1513),葡萄牙人若热·阿尔瓦雷斯在中国商人的指引下,到达广东珠江口的屯门,成为第一个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由于没有被允许入境,他只在中国海岸短期停留后便离开了。
此后,葡萄牙国王派使团来华,但直到明武宗去世,使团也没有得以觐见中国高层官员。明武宗去世后,葡萄牙国王再派梅洛率船队前来中国,嘉靖元年(1567),他们从马六甲到达屯门,试图强行驶入内河,进入广州。舰队在新会西草湾与明军水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葡萄牙舰队战败被迫离去,暂时放弃与明朝的官方接触。此后的二三十年,葡萄牙人在中国东南沿海与倭寇、中国海盗结合在一起,参与走私或劫掠。葡萄牙人早期出使中国的失败和西草湾事件在中西交流史上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加重了明朝中央对西方人的防范心理,促使嘉靖下决心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