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出现的民间道教派别,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的五斗米道。东汉末年张角以太平道组织民众进行反对政府的黄巾起义,遭到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随着起义的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此后不见于记载。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主要活动于巴蜀地区,以《老子》为经书。为什么称为五斗米道呢?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说:“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米道’。”[1]是因为入道之人必须交纳五斗米给道师,所以俗称为五斗米道。张陵传教以符水治病,并要求病人思道悔过,初步具备宗教规模,有道书、教义、教仪和戒律等。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承为师,张衡传给他的儿子张鲁。张鲁在汉末据有汉中,史书上说他以鬼道教民,自称师君。刚加入的教民称为鬼卒,修炼到一定程度称为祭酒,领有一定的教众,人数多的则称为治头大祭酒。教民以诚信不欺诈,设立义舍,里面放置着义米肉,以供行路之人量腹取食,如果贪心取多则会遭到鬼道犯病。因教主称为天师,故也称为天师道。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在汉末军阀割据的局面下,并不能维持长久。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军征伐张鲁,张鲁经过一番抵抗,最终不敌曹军,率部投降。张鲁被北迁到邺,大批信道的民众随张鲁北迁,被安置在关陇、洛阳、邺城等地。为安抚他们,曹操采取怀柔政策。张鲁作为教主,得到曹操优待,被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其五子皆封列侯。其他部下也大多被封侯拜将。
随着张鲁及其部众的北迁,天师道也随之传到北方。魏晋时期北方的天师道有阳平、鹿堂、鹤鸣三大治,却无法对整个教团起到约束作用。天师道虽然在民间流传,但各地教团已不遵守旧有的道法、教义,贪财**的现象严重,组织涣散,各自为政,科仪教律废弛。虽然没有统一严谨的组织,但魏晋时期天师道在北方仍然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