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进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和传播,不仅充实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僧的东来,不仅带来佛经也带来许多的佛像,把印度和西域的绘画风格也带到了中国,给中国绘画和石刻艺术以深远的影响。佛教为利于传播,要塑造通俗形象的佛像,由此引入印度的绘画技法,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技法和理论。例如,在传统的装饰纹样之外出现了莲花纹、狮子纹、忍冬草纹、锯齿纹、卍字纹等,又如凹凸法的引入,中国绘画出现新的面貌。这时期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佛教人物著名的人物,如孙吴的曹不兴、两晋的张墨、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北齐曹仲达、南梁张僧繇。他们绘画佛像各有特点,顾恺之所画的维摩诘形象是“清羸示病”,陆探微是“秀骨清像”,戴逵是“神明太俗”,曹仲达是“曹衣出水”,张僧繇是“面短而艳”。
佛教的兴盛,推动信众刻经造像以祈福,开凿了大量的佛教石窟。现存著名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窟都是这时期开凿,这些石窟艺术也是深受犍陀罗和印度风格的影响。
在建筑方面,魏晋南北朝南北方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的塔寺。佛塔源于印度,塔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高显处,是印度一种纪念性坟墓。印度式的塔,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组成的实心建筑。塔传入中国时,和中国本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佛塔式建筑。
音乐方面,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传统的音乐带来新的特征。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是佛僧在进行宗教仪式时的颂歌。南北朝时期,佛寺众多,“梵唱屠音,连檐接响”[68]。佛教音乐的引入,带给中国音乐以新的乐曲、乐器和理论音乐。佛教的广泛传播,还促使新的音乐形式—说唱音乐如变文、弹词、鼓词等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