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佛教大概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但直到东汉末,关于佛教的记载仍是十分零散,仅是被作为一种方术看待。东汉时期盛行谶讳、阴阳五行和鬼神祭祀,佛教教义中有鬼神和报应之说,故其最初传入,便被当作一种祭祀,佛徒被当作方士看待,受到皇室及贵族上层社会招致。东汉明帝给楚王英的诏书中提到“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即佛教)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69]。桓帝时襄楷上书:“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70]从楚王英到汉桓帝都是把浮屠与黄老相提并论,一起祭祀,反映了初期佛教传播依附于本土信仰及风尚的实情。
[img alt="" src="../Images/image139-1.jpg" /]
图4.3《三教图》
因为早期佛教的传播,附会于黄老之术,以占验、预卜吉凶、看病等方术来吸引民众,故早期的高僧都精通异术,《高僧传》记载:安世高通晓“七曜五行,医方异术”。康僧会不仅精通佛法,也是“博览六经,天文图纬”。昙柯迦罗善于“四韦陀,风云星宿,图谶运变”。求那跋陀罗对于“天文书算,医方咒术”无不精通。求那毗地擅于阴阳,占时验事,无不征验。
佛教初期传入,取法祠祀,与黄老并论。在于其教旨清净无为,省欲去奢,与汉代黄老之学有相类之处,浮屠作斋戒祭祀,方士有祠祀之方。佛讲精灵不死,道求神仙却死,两者相得益彰,转相资益。故佛教附于黄老,仅为好黄老奇术之士所知,不为一般人所了解。佛教依附于黄老道术,二者相接近,所以当时人流传老子化胡的故事,襄楷上桓帝疏中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早期佛经的翻译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为使佛经更易为汉人所接受,翻译所用词语很多使用道家词语,《四十二章经》有守真论述。汉末安世高所译小乘禅经《安般守意经》说“安谓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其他如守一、本无等名词,无不体现出道家思想的影响,唯其如此,才能使佛教更好地为汉人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