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三、经济

字体:16+-

东汉末年,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老百姓“寒不敢衣,饥不敢食”[11],已是“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12]的三空窘境。黄巾起义失败后,各军阀的私有武装力量公开化,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各军阀间混战不断,加剧了社会经济的恶化程度,全国人口数量锐减明显。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保证征战过程中的粮草供应,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听取枣祗的建议,在许屯田,得谷百万斛,此后,孙吴、蜀汉相继屯田。屯田制的实行不仅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应,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曹魏屯田对北方经济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孙吴屯田客观上直接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一)曹魏屯田

经过长期的战乱,全国大量的人口流离他乡或毙于干戈,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荒芜,农业歉收,衣食无着。据统计,陈留、颍川两郡,全盛时期的人口约130万,经过董卓之乱,人烟荒芜,千里无复人迹;河南鄢陵郡(今许昌鄢陵县),全盛时期,有民户五六万,大乱之后,只有民户数百。

建安元年(196),曹操攻克许以后,开始谋划迎汉献帝入许,以达到“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目的。八月,曹操迁献帝于许,原本只是小县城的许,骤然成为天子之都,人物辐辏,需求增加,而当时中原又在战乱之中,州郡贡赋不继[13],全国粮食短缺,粮价也颇高,以长安为例,谷1斛50万钱,豆、麦20万钱,不仅如此,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粮食问题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进行屯田。曹操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地屯田,是因其具备了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土地,二是劳动力。董卓之乱之后,大量的土地荒芜,成为无主的荒地,曹操利用国家能够掌握的这些荒地进行屯田。其次,初平三年(192),曹操率军追击黄巾军并将其全部击溃,黄巾军投降后,曹操俘获降卒30余万,男女人口数百万。曹操把其中的青壮年编入军队,利用其家畜、农具、资财在许下屯田。有学者认为,屯田的劳动力可能就是黄巾军的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