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一、隋以前各区域建设运河的记载

字体:16+-

(一)先秦时期的运河系统

春秋至战国初年,中原地区可以通航的各条河流,基本都已经被人们所利用,交通网络的构建也已经提上日程,《尚书》中的名篇《禹贡》是当时人们的一种设想,并详细记录了这一交通网络的轮廓。《禹贡》的作者,据考证是战国初年人士,他假托大禹之名,设想在一个统一的华夏国家中,如何利用水道交通的便利。《禹贡》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并将国都定位于冀州西南部的黄河附近,其他八州的贡赋都可以利用水路运输到国都来:冀州利用黄河水运;兖州利用黄河、济水、漯水;青州利用汶水、济水、黄河;徐州利用泗水、淮水、菏水,再进入济水、黄河;扬州则利用长江绕海路入淮水,再借助徐州贡道;荆州有江、沱、潜、汉各水,运输到豫州边境,陆运转入豫州的洛水,再进入黄河;豫州则有洛水、伊水、瀍水、涧水等入于黄河;雍州则通过泾、渭二水进入黄河;梁州利用潜水进入汉水,再陆运入渭河、黄河。这一理想的规划,已经可以充分看到先秦时期对于水道交通,采取的是尽可能加以利用的方式,并不断发展和扩充新的水道交通。

《禹贡》之后的先秦时期,早期的运河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司马迁曾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战国时期“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司马迁的这段描述,基本上已经勾勒出了秦汉以前中国境内著名的运河网络。

一般认为,最早开凿运河的,是吴王夫差。《春秋》载,鲁哀公九年(前486)夫差开凿邗沟以沟通江淮间。但更早的,则是楚国孙叔敖曾在楚庄王时(前613—前591)在云梦泽畔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有学者认为从郢都至云梦泽应该有运河相通。据说楚昭王时(前515—前489)时,伍子胥伐楚,也曾开凿运河,被称为子胥渎。但总的来看,有明确记载的运河开凿,仍要数夫差时期的邗沟。这条邗沟由广陵(今江苏扬州)引江水东北行,通入射阳湖中,再由射阳湖通到末口入淮。邗沟的得名,是由于夫差开凿运河时,在水口修筑了一座以邗为名的城,运河由邗城流过,水随城名,就称为邗沟。但这条运河也随不同时间,不同区域,而有渠水、韩江、邗溟沟、中渎水等别的俗称。邗沟在西汉和三国时代仍然是南北交通的水路要道,并成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