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隋乱而起,亡隋之辙,殷鉴不远。杨隋二世而亡带来的历史教训是贞观君臣最直接的经验来源,尤其是隋炀帝的暴政虐民,让贞观君臣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教训的残酷,也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历史经验的可贵,从而做到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遍观贞观史事,君臣间讨论历代帝王最多者就是隋炀帝。君主以隋炀帝为鉴,群臣因隋炀帝进谏。唐太宗当年刚刚攻下隋都长安之时,亲眼看见隋炀帝宫中充满美女珍玩,他深以为戒,即位之后马上下诏出放宫女,让她们“各归亲戚,任其适人”。贞观二年(628),他再次下令释放宫女,让她们“任求伉俪”,前后共释放3000多人,即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中所讲的“怨女三千出后宫”一事。除去骄奢纵欲以外,在唐太宗眼中,隋炀帝的偏信拒谏、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猜忌臣下等人君所不宜为者,均为他当政期间应当避免之弊政。贞观众臣也多以隋炀帝为负面暴君代表,进谏唐太宗。比如贞观四年(630),魏徵向唐太宗进言:
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27]
隋炀帝以外,贞观君臣还经常论及包括尧舜禹汤、秦皇汉武等在内的历代帝王。贞观二年(628),王珪曾进言道,秦皇汉武,外则穷兵黩武,内则广兴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28]。贞观七年(633),唐太宗欲驾幸九成宫避暑,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认为离宫游幸乃“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致君尧舜可谓贞观君臣的共同政治目标。为了更好地搜集整理历代王朝兴亡丧乱的经验教训,唐太宗君臣还注重编修历代史书,包括《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在内的8部正史,都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比如对《晋书》的修撰,唐太宗便是希望总结西晋在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之后,迅速走向覆亡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他专门在《晋书》中评价晋武帝司马炎,认为司马炎“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而且当时“民和俗静,家给人足”,一派盛世景象,但司马炎却“骄泰之心,因斯以起”,不知“处广以思狭”、“居治而忘危”,最终导致“纲纪大乱,海内版**,宗庙播迁”。司马炎比隋炀帝带给唐太宗的感慨与教训,更为沉重,更有教育意义。因为司马炎初行善政,却“乖令终于末”,这对以长治久安为治国目标的唐太宗来说,无疑更能引**感上的共鸣。编修、阅览史册除去可以汲取经验之外,还会鞭策唐太宗恪守君王之道,兢兢业业,勤政为民。贞观十六年(642),唐太宗询问编修《起居注》的褚遂良,是否会将自己所行之善恶,悉数记录。褚遂良对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唐太宗说:“朕今勤行三事……一则鉴前代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群小,不听谗言。”[29]并坦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史官能够不要记录他的恶行。注重身后之名的唐太宗希望后人读贞观之史时,唯见“鸿勋茂业粲然可观”,而不希望自己像历史上的昏君一样,留下为人耻笑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