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秘密立储遗嘱放大图
清代的帝位继承,自雍正时期建立秘密立储制,采用锦匣封名的形式,即由在位的皇帝对所有的皇子进行长期的观察,当圣意已定,选中哪位皇子时,就用朱笔书写其名,立为储,并将朱谕藏于锦匣之内,悬置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当皇帝临终时,由御前重臣共同拆启,当众宣读并传阅,获得书名的皇子随即践祚称帝。乾隆、道光等人均是通过这种办法继位的。
咸丰元年(1851),积怨已久的矛盾终于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而后起义以燎原之势在南部中国迅速发展。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下南京,部署稍定,即着手东征北伐。东征是要捣毁清廷粮食和资财的供应大后方江浙一带,北伐直捣清廷的老巢——北京。太平军由罗大纲和吴如孝统率,沿江东行,清兵不战而溃。照计划,路军队如乘胜攻下丹阳,直指苏常二府,早已密约的上海会党会及时响应,东征军前往接应,吴中至上海一带唾手可得。但是东王杨秀清恐天国京畿兵力薄弱,再加上向荣已经追至天京,使得太平军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牵制,苏、常二府没能攻下,对太平军来说实为一大失策。依靠来自于这些地区的漕粮,清廷得以保留养命之源。
洪秀全像
即便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漕运体制的打击也是致命的:其一是上海陷落,导致江浙两省漕粮出海口问题遇到难题。其二是太平军攻下扬州,扬州系南省河运漕粮集散地,河运漕粮本应于此地集中,再分帮北上。扬州陷落后,清代漕运河道被切成两段,使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漕粮无法再依靠运河。其三是南方省份成为主战场,自咸丰二年起,湖南等省河漕停止,再也没有恢复。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这几省的河运漕粮实质上已经终止。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掌军督抚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清廷原有财政奏销体制发生变化,地方财政权力后来居上,直接影响了漕粮海运的具体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