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咸丰二年为止的清代漕粮海运,均行之于江苏省,“浙省不与焉”。浙江漕粮海运始于咸丰三年。在二年河漕兑运后,浙江漕船难归水次,黄宗汉疏请变通,仿效江苏海运故事。不久,太平军占领镇扬,江路受阻,浙江“遂无岁不行海运”。
咸丰元年(1851),御史张祥普要求浙江杭嘉湖同办海运,遭到浙江巡抚常大淳的坚决反对。常大淳指出,浙省与苏省不同,江苏漕额较重,所收本折及给帮津贴较多,所以海运经费较河运稍有节省。但浙江漕运经费原本不足,海运非但不能节省,且不敷甚巨。也就是说,原有财政体制,尤其是定额制的束缚,使得浙江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他还列举了其他几条不能行海运的原因:浙江虽有乍浦、宁波等出海口,但均非理想,从上海放洋则盘剥甚远,费亦不支;在上海放洋,浙江呼应不灵;两省同行海运,沙船不敷;海运二月放洋,浙漕收兑向迟,难免迟误。另外,浙江运丁素称疲累,旗丁衣不蔽体,食不充腹,若试行海运,水手虑及失业,“或藉索帮欠逗留生事,或流为盗贼,扰害闾阎,尤不可不防其渐”。由于他反对海运的态度极为明确,咸丰帝只得朱批:“既属窒碍,着暂停试办。”其实,从后来浙江漕粮海运的实践来看,他的反对理由均为托词,无非是为逃避责任起见。
既然咸丰元年浙江已经拒绝海运,为什么仅一年后,他们却极力主张推行呢?新任巡抚黄宗汉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说明。咸丰二年,他被调任浙江,七月抵清口。当时浙江上年的杭、嘉两帮漕船,头船甫运出江,后者尚未离浙境,因丰工决口,山东遭灾,诏下截漕赈济,两江总督却欲浙漕变价。双方意见不统一,至议定北行时,时已七月,浙江河运漕粮受到巨大拖累。黄宗汉认为,补救之方莫如海运,浙漕如能改行海运,“全局从此可以转移,于公私全为两便”。他力排众议,以一身主持之,并得到清廷谕准。咸丰帝还进而将漕运总督杨殿邦、刚离任的巡抚常大淳、署浙江巡抚椿寿等原办河运之人交部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