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漕”和“漕运”已经成为历史,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任何作用。那么究竟何为“漕”,何为“漕运”?首先还是有必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为保证统治根基的稳固,历代朝廷都通过强制的转运方式,将所需要的物资,从经济重心运送到政治重心、军事重心和其他所需要的地方,简单地说,这种方式就是漕运。漕运制度的存在,究其根本原因,乃是由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商品流通不发达,政治重心、军事重心和经济重心不断变化与脱节,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存在,又导致存在着调动相当部分人力、物力以整合这种不平衡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天下矣”!这正是漕运制度赖以产生、得以发展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受当时社会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这种大规模的物资运输只能依赖于自然地理条件,以天然的河湖沟渠为主要运输方式,并在特定的情况下辅以陆路运输和海上运输。
“民以食为天”,漕运制度是维护统治基础稳定与维系人口生存特别是京城人口生存的支柱,同时也是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凡京城所需南货,全赖江南漕船带运,而江南所需北货,亦赖漕船带回。若漕船全停,不惟南北货物,不能流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漕运的产生是中国传统社会统治特征的一个缩影。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知道,西欧等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后,依靠自由商品流通来解决粮食问题;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纪,则有包买商制度,并通过“就食”等方式,对粮食供应进行调节,没有出现过类似中国的漕运现象。至于东方专制主义国家,比如日本和朝鲜,受中国封建统治模式的影响极大,所以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类似的名称与制度。但总体而言,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制度的完备性方面,其粮食供给制度均无法和中国的漕运制度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