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运以漕运总督为核心,形成一套庞大的官制。对原有河漕官制的变革,最重要的当然是废除漕运总督。漕运总督在原有河运体制中的督促不力,很早就有人指出,可将漕标改归绿营,通仓仿海运之例,专派钦差大臣监收,帮费自然减少,浮收也会变轻。并认为,若能裁去一总漕,加派一钦差,其余悉照旧章,漕运还无起色,“民不稍苏,我不信也”。
漕运总督衙门(淮安)
江浙漕粮海运的推行和湖广等省河运漕粮的停止,使得在整个太平天国期间,漕运总督的主要精力变成了镇压起义。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漕运总督吴棠在清江与太平军相遇,双方在河下开火,吴棠将太平军击退至板闸,割取首级37颗。次日回城巡查,行至八角楼,又见太平军四五百骑,步兵千余名,由北面往西南而走,他督队连开大炮,“轰毙马贼十数名,步贼数十名,始向北面而窜”。同治五年(1866),捻军张宗禹冒充清军偷渡运河,漕运总督邵燦亲自率众,在该处添设炮台,训练士兵,以资扼御,“是以该逆屡扑屡却,颇有斩获”。因为他在捻军纵横江北时,力筹防堵,“屡遏寇氛,地方赖以保全”,后又死于职守,结果得以进入江南名宦祠。漕运总督本有统军之职,但如此大规模地参与军事活动,却是绝无仅有的,并在事实上成为对漕运总督职责的一种改良。
漕运总督驻地的清江浦为运道所经,系南北咽喉,“最关紧要”,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枪械皆集中于此。当时的漕运总督松椿人尚平正,办事亦颇谨慎,“惟以目下清江事势而论,似难必其胜任大局”。结果,山东巡抚李秉衡特意上疏弹劾,要求撤换。由此不难看出,一向以督运漕粮为己任的漕运总督,在晚清却多次承担起相应的军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