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上生命线:晚清漕粮海运之路

第二节 最大海难案

字体:16+-

光绪元年(1875),轮船招商局负责运送漕粮的“福星号”轮船被英国“澳顺号”轮船撞沉,形成重大海难事故,其死难者人数之多、情况之惨烈,均堪称中国近代海难史之最。然而,这桩原因清晰、责任明确的海难案,其最终的处理结果却很难令死难者家属与国人满意。

光绪元年(1875),福星号轮船装载浙江海盐等12县白粮正耗米7270石,货物849件,修造津栈木料8排,计61支,乘客65人,船主管账水手等53人,于二月二十七日,开至佘山。因海中起大雾,不敢快走,仅开“半车”(最高时速的一半),每间隔二分工夫,即放响气,“以期来船引避”。至次日早雾更大,“头尾相望,亦甚模糊”。十点三刻,开到距黑水洋100里的撩木洋地方,忽听有来船放气,急叫快打倒车,来船已从该船头之右侧撞过,“来势甚猛,疾撞穿船头夹舱,水即涌进头舱,货物随浪漂去”。因当时客人多半呆在舱底,出事后纷纷争上舢板。情急之中,船上的4条舢板只有一条割断绳索,放落海面。事后救起客人18名,船主账房水手等35名,捞起尸身3具。此轮船原载江苏津局委员21人,浙江津局委员1人,经救起者仅江锡珪、蔡世濂、王世藻3人。据事后的统计,此船上有账房11人,其中死5活6;客人65人,其中死47活18;水手42人,其中死13(包括外国人1名)活29人。共计此次死难人员多达65人。救起人员之中,受伤的也不少,如所救生火水手,就有3人受伤,还有1人“被木碰撞折臂”。这就是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福星号海难”。

招商局轮船

此次事件的肇事者为英国怡和洋行之“澳顺号”。福星被撞之时,澳顺尚能进行援助,故王世藻及家丁等7人,得以登上澳顺轮船活命。据报告,此次江苏津局委员中,丧生者计有蒯光烈(江苏候补同知)、齐岳(江苏补用同知)、王绶(江苏试用通判)、朱声槐(江苏补用同知)、许懋身(两淮候补盐知事)、绰勒欢保(江苏候补知县)、魏文彬(补用卫守备)、甘立功(江苏候补从九品)、李松年(江苏候补县丞)、刘齐煜(江苏大挑知县)、李锡田(江苏候补巡检)、贵成(江苏试用知县)、张溍(直隶州知州)、荣椿(江苏候补知县)、谢鸣凤(江苏试用通判)、胡权立(江苏候补知县)、姚濬源(分发补用县丞)、黄尔祉(江苏候补同知)、张培生(江苏候补县丞)、长楙(江苏候补县丞)、吕廷宰(江苏候补知县)、赵德辂(拣选知县)、叶锦泉(司事同知衔)。其中赵德辂系山西解州人,咸丰时期的举人,考取教习,同治十三年自京来沪“措资”,因与沪商相识,经江苏漕粮海运局介绍,“作为津局董事前赴天津照料兑务”,不料溺水身死,“文书行李一概沉没”。由此可见,江苏此年的天津海运委员,差不多被洗劫一空,损失极为惨重。浙江方面也受牵连,同船前赴天津的浙江津局委员石师铸(浙江补用同知)亦一并殉难。李鸿章将此事上奏清廷。清廷立即发布上谕:“亟须彻底查究,责令赔偿,着饬道员冯焌光照会英国刑司领事声速将此案秉公会记,按照条约办理,毋任延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