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是我们的同时代人。”皮特·塞拉斯如是说。他究竟强奸了莫扎特还是深入到了莫扎特的内心?这唯一一部不是委约、而是莫扎特主动创作的歌剧、未能谱完的歌剧,最**处因为无解而悲哀地戛然而止—歌剧《扎伊德》(Zaide),究竟是莫扎特在两百多年前向奴隶制度发出的怒吼,还是仅仅缘于异国风情加爱情故事?
集体床铺,缝纫机,铁皮劳工宿舍……莫扎特笔下土耳其宫廷里的奴隶,变成了21世纪血汗工厂里的黑人、阿拉伯人和南美人劳工。皮特·塞拉斯的这版制作宣称“莫扎特与我们同在21世纪”,“向新时代的奴隶制度宣战”,剧组特地从第三世界或者法国郊区黑人阿拉伯人移民区找来半业余的合唱队员,给人视觉冲击力很大。据说莫扎特《扎伊德》的剧本是《后宫诱逃》的练笔,都是描写土耳其宫廷里抓来的西欧奴隶如何逃离的故事。但莫扎特本意有这么崇高吗?当代艺术家们注入的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是否提升了这部歌剧的境界和内涵?而大张旗鼓地批判奴隶制,又能对那些悲惨的人们造成多大的正面效应?还是仅仅是不愁温饱的左派自由艺术家们洒下的鳄鱼眼泪?
音乐节60周年的大庆,加入了许多政治内涵,其媒体合作方是左派的报纸《解放报》。对于莫扎特的一部很少上演的未完成歌剧,导演的这个制作,可以说是颠覆也可以说是注入了时代精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莫扎特本意定然天真很多。本剧取消了原剧中的对白,但添加进莫扎特的另外一部剧《埃及国王塔莫斯》的器乐部分选段。
尽管有泛政治化的嫌疑,皮特·塞拉斯的功力毕竟深厚,舞台细节的处理非常精彩。在他自己设定的框架和想讲述的故事、表达的思想里,肢体语言的运用、表情的设定、舞台布局和灯光设计都凸现出深厚的内功。导演去掉了原作中大量对白,只保留音乐。其道理也很简单:原作的对白不符合现代这个“美国警匪片”版的趣味,而将对白的故事陈述删掉,用肢体语言反而能更好表达导演想灌输进去的政治含义。这个部分无疑下了很大功夫,表演非常到位。抛开莫扎特的原始内涵和导演美国黑人警匪片诠释的冲突,将其当成莫扎特配乐版的21世纪黑人阿拉伯人悲情剧来看,倒真的还不错。私下里,皮特·塞拉斯曾说,“我现在只做新创作的歌剧,那才是正常的我。像这部《扎伊德》,并不是正常的皮特·塞拉斯”。或许潜意识里,他只将其当作了另外一部发挥其澎湃想象力的新歌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