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和谐之诗:乐游法兰西

被遗忘的故事——雷吉尔

字体:16+-

亨利-约瑟夫·雷吉尔(Henri-Joseph Rigel,1741——1799)基本上是比莫扎特(1756—1791)早生,比他晚死。但是和海顿(1732—1809)相比,他又晚生早死—由此证明了一个道理,牛人要么是超级天才能够瞬间释放所有才华,要么是活得超长,等平辈都离开人间了,他们就是活化石:好比钢琴界现在的巴杜拉-斯柯达(Badura-Skoda),又若被媒体冠以“国学大师”头衔的著名东方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

作为音乐研究的一部分,凡尔赛巴洛克音乐中心编辑出版了雷吉尔的作品,而我们也将在两百多年后重新演奏他的作品。这位雷吉尔先生其实是一个德国人,当年仰慕法国文化跑到法国定居(谁能想时过境迁,后来法国精英层长期崇拜德国文化),他继承发扬了法国所谓“宗教故事”,(l’histoire sacré),也就是神剧(sacred drama),这一点上其实和亨德尔的清唱剧(oratorio,又译“神剧”)非常类似,基本上就是套用歌剧所有的音乐元素,除去服装、舞台等,歌手有所谓的角色,如摩西、耶夫特等,讲述某一个圣经故事,如出埃及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最广为人知的清唱剧《弥赛亚》其实并不算标准的清唱剧。在雷吉尔之前,夏庞蒂埃是非常有名的,到了雷吉尔的时代,他的风格已经非常古典主义(他基本就是莫扎特和海顿的同时代人)。我们可以分别用更早的亨德尔和同时代的海顿来进行对比。亨德尔无疑是这个体裁里最有名和最富有天才的,他的作品构建在通奏低音基础上,可是到了雷吉尔这里,虽然仍然有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参加乐队,但是其角色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更多的主导权力在乐队的手里。

对作品细节的比较,也能看出当年的音乐发展水平。贝多芬晚年看到亨德尔的乐谱,大呼高明,崇拜不已,正说明了当年亨德尔的时代,无论是歌手的技巧还是合唱团的技巧都是非常厉害的。雷吉尔的作品里,合唱团的部分相对要简单好几个级别,虽然说角色性非常强,设计的规模也很大;同时独唱咏叹调的难度也不一样,在雷吉尔生活的年代,巴洛克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技巧已经让位于戏剧性的声音,从乐谱可以判断出当年雷吉尔在巴黎所拥有的歌手声音浑厚有戏剧性,但相比亨德尔全盛时代在伦敦的意大利歌手(包括阉人),技巧水平已经下降了许多。这也是整个古典时代的共性,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和练声曲(戏称,指长段的技巧艰深的咏叹调)几乎消失,虽然在女高音声部还留存下来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