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后结构主义思潮深刻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形态,虽然在学术界影响并不广泛,但其发展对女性主义理论派别、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发展而言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支流。对我国学界来说,研究这一理论形态对于全面地了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一)女性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在人类进入父权制以后的几千年历史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社会地位,没有提出过自己的政治要求,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妇女群体和社会政治运动。直到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妇女的价值问题才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声中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提出。女性主义理论在妇女争取平等和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孕育而生,并不断地与各种社会思潮、哲学理论合流,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理论以指导妇女运动的实践。
女性主义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从理论层面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或方法论原则;从实践层面上说,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又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根据这种理解,我们可以把女性主义尝试性地定义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1]在女性主义的发展中,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它正在走向世界——旨在把女性从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中解放出来、促进各国妇女之间的团结,它也正在走向多元化——旨在结合各个国家具体的文化和经济条件来考虑妇女解放的重点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