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因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在阶级社会,作为“集体主体”的阶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两大对立阶级,而革命的主体无疑是工人阶级。然而,后马克思主义彻底抛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理论。在后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中,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已经边缘化了,其主体立场已经碎片化了,因而,工人阶级已经不具备革命潜力。在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相对于其他斗争力量而言,工人阶级已经丧失了优先地位。所以,后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理论现在已经过时了,完全不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者应当彻底抛弃阶级政治,告别工人阶级,走向一种后阶级、后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否定传统主体——阶级主体
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那些处于相同的经济地位并具有相同的客观利益的人群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统一的力量,就构成一个阶级,阶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以下几点:①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②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③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的过渡。”[1]因此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作为左翼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逊坚信,只要资本存在,资本扩张的逻辑存在,阶级、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就依然有效。所以詹姆逊承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并承认阶级的存在是社会现实,但是他强调必须把阶级概念放在相互关系之中来理解。“每个阶级都是既同其他阶级相联系,又同其他阶级相拒斥的一种方式”,[2]“每个阶级在其自身存在中都包含着所有其他阶级的存在,因为它用它们来界定自身”。[3]例如资产阶级就把自己同时界定为非贵族和非工人。同时詹姆逊还主张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他指出:“对一个阶级的界定,既可以通过它与同时代其他阶级的对抗关系,也可以通过它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通过它参与历史演化中的一个特定的和确定的阶段。”[4]由于阶级本身有其上升和衰落的过程,因此在阶级分析中,必须持一种发展变化的观点。詹姆逊认为,在今天这个消费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不再像马克思那个时代那样激烈、尖锐,阶级的存在方式也非常复杂,因此,不存在界线分明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