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集中体现在德里达的分延思想、拉克劳和墨菲的对抗理论、齐泽克的征兆辩证法、詹姆逊的认知测绘方法之中,他们突出分析与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对抗性、否定性、偶然性,并将其作为自己分析政治、社会现象的方法论依据,构成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的基本内容。
(一)德里达的分延思想
雅克·德里达是后现代思潮的灵魂人物,他针对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的以分延(或延异)思想为核心的解构主义方法,被后现代主义者普遍认同和运用,对拉克劳、墨菲、齐泽克等后马克思主义者也产生了深刻影响。1993年4月,德里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思想与社会中心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就“在国际观点的全球危机中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的主题做了题为《马克思的幽灵们——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的报告,成为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其中贯穿的仍是解构主义的基本方法,因此对德里达解构方法的深入了解对于把握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是非常必要的。
德里达的解构思路是由其思想理论的中心问题决定的。德里达思想关注的核心是起源(genèse)的问题,即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讨论的观念的起源、认识的起源、意义的起源等本体论问题,自古希腊起对本原的探寻就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本体论也成为哲学存在的根基,经过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创造,以柏拉图理念论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观念论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并在近代以来被笛卡儿、康德、胡塞尔等哲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乃至怀特海说:全部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1]这种观念形而上学认为全部存在物都有其统一的终极基础,所有现象的存在背后都有其本质根据,一切变化中都贯穿着某种恒常性,而这种同一性、本质性、恒常性只能够被理性认识和把握,通过逻辑来证明和表述,理性被当做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尺度和裁判者,成为对同一性和不变性的信仰,这就是被德里达称为“逻辑中心主义”或“在场形而上学”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与理念基础,他指出:“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作为存有论的哲学,也就是作为在者所是科学的那种哲学。而意味着存有论或无论什么科学学科的那个‘论/逻辑’(logie),正好就是某种聚集性的合理性观念。我的感觉是,尽管在西方哲学史中存在着所有那些差异和断裂,逻各斯中心的母题却是恒常的;我们在所有地方都能找到它。因此,在我所有的文本中,无论涉及的是柏拉图、笛卡儿、康德、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本身,我都尝试着指明这种逻各斯的恒常性,这种被逻各斯的证明。”[2]德里达正是通过对本原问题的深入考察,揭示了在场形而上学的内在矛盾,形成自己解构主义的独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