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认为征兆是以快感为核心的欲望真实的对应物,是围绕快感的实体的真正内核构建起来的符号秩序和意指框架,无意识的实在界将在其中现身。但征兆与实在界的关系并不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对应关系,征兆所代表的符号界与实在界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关系,主体原本的丰富性在极端外在的符号网络之中被禁欲、肢解和分化,符号界无法提供对实在界的原本再现,恰恰相反,它是对实在界的消解和伤害。经过象征符号系统塑造的主体丧失了原本的真实状态,主体社会化的完成实际上标志着它自身的异化和残缺,显示了符号结构的短缺和局限性,齐泽克指出:“如果我们要作一个抽象,如果我们要削减不同的主体化模型的全部丰富性,削减在‘主体’经历其主体位置时所呈现出来的体验的丰富性,那么残存的就只能是一个要用这种丰富性来填补的空位;这一原初的空隙,符号结构的这一短缺,就是主体,就是能指的主体。因此主体是要与主体化的结果严格对立的事物:主体化所掩饰的事物并非前主体或超主体的书写过程,而是结构中的短缺,这种短缺就是主体。”[28]齐泽克沿用拉康的说法,把主体称为能指的主体,即只是象征界中符号的音响形象等感性特征,内在却是短缺和空无的,但原初的欲望驱使人寻求失去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形成人心灵深处实在界与符号界的对抗,是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如齐泽克指出的:“实在界即惰性呈现、实证性的丰富性,实在界中什么都不缺少——即是说,短缺仅仅是由符号化引入的;短缺是引入了空隙的能指,是实在界中的缺席。但与此同时,实在界本质上又是处于符号秩序中间的一个洞穴、缺口和开口——它是这样的短缺,符号秩序正是围绕着它被构建起来的。实在界作为出发点、根基,它是没有短缺的实证性的丰满性;与此相反,作为符号化的产物和剩余,实在界是由符号结构所创造和环绕的空隙和空无。”[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