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性是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中的核心范畴,德里达、拉克劳、墨菲、齐泽克等人都强调和夸大偶然性的地位与作用,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对其偶然性逻辑的揭示有利于把握其辩证法观的思想实质。
对偶然性或非决定性的强调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的基本意图,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后马克思主义者,如拉克劳和墨菲明确指出:“后结构主义是一个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主要理论思考源泉的领域,而且在后结构主义之内,对于我们阐明领导权来说,解构和拉康的理论是决定性的工具。在解构那里,非决定性概念一直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德里达著作之中所表明的,非决定性渗透到先前一直被视为由结构决定控制的领域,人们可以把领导权看成是包括在非决定性领域的决定性。更深层面的偶然性所需要的领导权,是偶然的连接,这个偶然的连接是再激活的因素的另一种言说方式,它所意味的不过是重新找回政治机构的行动,这种政治行动不是在别的地方,而是在自身之中发现了自己的源泉和动机。出于相关的理由,拉康的理论为阐明领导权的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工具。”[1]德里达的解构方法针对的是一切源于“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封闭结构,即认为在文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法律、教育等一切文化领域中存在着由各要素之间固定的、本质的关系构成的整体结构的观念。它要解放被传统观念和封闭结构压抑和掩盖的意义,在差异中激活它们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使其超越固有结构的界限,处于永远延宕的变化生成之中,如德里达强调的:“我并不认为解构有某种终极目的。从某种角度说它是无限定的,无止境的,它也不是相对主义,它在每一个不同的上下文脉络中移动或转型,但它没有终极目的。”[2]因此解构主义不承认先天的本质、必然的规律、终极的目的,认为这些都是基于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设定而产生的先验幻象,真实存在的只是当下活生生的体验。解构是相对于传统观念而言的,而封闭的结构与界限被解构和摧毁的过程也是事物原本面目显现和新的意义生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