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后马克思主义:解构还是僭越?

一、学界吹来“后马克思主义”风

字体:16+-

“后马克思主义”作为在资本主义世界兴起的一股思潮,它主要反映的是当今西方一些赞同“后现代主义”的学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态度。我国学术界对于“后马克思主义”较为全面系统的关注始于2000年左右,而国外学术界对于“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甚嚣尘上。因此,在了解国内学术界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状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外学术界的发展历程。

(一)“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外学术界的发展历程

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问题存在不同见解,有的学者甚至将“后马克思主义”上推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但“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则要从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一书的出版谈起,这已经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1985年,恩斯特·拉克劳和尚塔尔·墨菲合著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出版,书中公开打出“后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公开宣称自己的理论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该书的出版立刻引起激烈的争论。艾伦·迈克辛思·伍德称他们为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弗里德里希·詹姆逊则说他们是“第二代的修正主义者”,拉尔夫·密里班德称他们为“新修正主义者”,诺尔曼·杰拉斯抨击拉克劳和墨菲的理论是“学术歪风的高级阶段”,等等。面对各种异议和批评,拉克劳在1990年出版的《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一书中,对他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立场再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辩护。英国学者斯图亚特·西姆把这一系列由《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所激起的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称做理论界的“拉克劳—墨菲事件”。90年代以来,“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美学、历史、文化研究、文艺评论等领域迅速蔓延,与此同时,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研究也逐渐兴盛起来,出现了一批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著作和代表人物,比如S.西姆的《后马克思主义:一个读本》《后马克思主义:一种学术思想史》,J.托费因的《新话语理论:拉克劳、墨菲和齐泽克》等。人们也纷纷把与拉克劳和墨菲立场相同、相近、相似或者对拉、墨思想造成重大影响的以及受他们思想影响的诸多当代思想家归到后马克思主义队伍中来,诸如:保罗·赫斯特、巴利·辛达思、斯科特·拉什、阿芙纳里·尤里、查尔·琼斯、斯图亚特·霍尔以及让-弗朗悉瓦利奥塔、让·鲍德里亚、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齐格蒙特·鲍曼、斯拉沃热·齐泽克、朱迪思·巴特勒、阿若思·赫勒、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等等。随着后马克思主义从一种思想倾向到一种被广为接受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范式的完全确立,后马克思主义已经蔓延到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美学、历史、文化研究、文艺评论等领域。近年来,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又有新的著作问世,如拉克劳发表了《论民粹主义的动机》(2005)和《思想家的解放》(2007);墨菲出版了《政治与欲望:国家与民主》(2002)、《论政治》(2005)等;巴特勒写作了《打倒性别》(2004)、《交代自己》(2005)等;齐泽克写作了《审问真实》(2005)、《怎样阅读拉康》(2006)等。可见,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影响仍在不断扩大,其指涉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后马克思主义仍有扩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