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多、马泽尔等指挥大师2014年相继殒落,似乎也画下一个指挥时代的句号。近几年在金融风暴影响下,欧美乐团的裁员、倒闭、减编、罢工等事件频传,新的一年,此风看来还未止尽。这波乐团的重整风潮,无论是实质乐团间的整并,还是乐团内部的体质调整,一再说明,若以过去的惯性经营乐团,只限于过去的模式安排曲目,虽可逞一时之强,不会瞬间落得乏人问津,但未来的危机依然难以闪躲。
这波乐团的洗牌,外显原因虽然是金融风暴,导致民间捐款减少、政府支助文化的预算缩水,却也将现代乐团隐藏多时的真实现况昭告于世,如果不是倚靠这些来自民间或政府的资金撑着,以当前观众规模扩展的速度,单就票房收入要承担乐团的营运,对于大部分的交响乐团来说,几乎是不可能。
观众开发迫在眉睫,原因不在于可以带给乐团多大笔的钞票渡过难关,而是当观众不愿以行动支持,乐团摇摇欲坠时民众选择冷漠,如此一来乐团就算活着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也就加速关门的正当性。因此危机当下,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也就变得异常重要。可是截至今日,许多美国乐团,在宣告倒闭时,社会上虽然有些不平之声,但鲜见民众和舆论有什么积极的具体作为。
布达佩斯节庆乐团创办人、指挥菲舍尔(Ivan Fischer)日前语出惊人,点出当前交响乐团形态面临的挑战,“交响乐团现今的形式,几十年之后必然会消失”。面对各团棘手的财务状况,他不认为未来还有足够的经费喂养大型编制乐团,“我会期待更为弹性的乐团形式,它可适应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和观众聆听的需求,进行编制调整,也能依据手中掌握资源的多寡适度改变”。
当今乐团的编制大小,可是几百年演进下来的结果,以因应各型各类的曲目,尤其是经典的管弦乐曲目。当作曲家运用的编制愈大,乐团的规模也跟着增长,而随着乐团人数的增加,作曲家能够谱作的乐手空间也就自然向前迈进。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若要产生变化,乐团和作曲家两者,恐要有一方必须先往后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