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诊断测验
(一)认知诊断测验的由来
随着心理测量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只关注个体宏观层次的能力水平评估,还希望深入了解个体内部微观心理加工过程,进而揭示传统标准测验理论“统计结构”所蕴含的心理学意义。Mislevy(1993)将心理测量学的这种研究视野称为“认知水平研究范式”(Cognition Level Paradigm)。Frederiksen,Mislevy和Bejar(1993)的专著Test Theor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ests的出版,标志着新一代测验理论的诞生。新一代测验理论强调测验应同时在“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两种水平的研究范式下进行,强调用心理学理论(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测验编制,从而使测验所测量的特质及对测量结果的解释具有心理学理论支持(涂冬波,蔡艳,丁树良,2012)。
在新一代测验理论中,认知诊断理论被视为其核心。认知诊断测验(Cognitive Diagnosis Testing,CDT)是认知心理学与现代测量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个体的评价不再只是对被试的能力层面的评估,而是要对个体内部微观的认知状态(Knowledge State,KS;又名属性掌握模式,Attribute Mastery Pattern,AMP)(Tatsuoka,1991)进行诊断,进一步揭示个体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和各种认知特征。这与医生通过各种检查而最终确认病人的疾病类型是相似的(余嘉元,2006)。Nichols(1994)将这种新的诊断评估方法,称为认知诊断评估(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CDA)。在诊断出了学生个体的认知状态之后,教师就可以对个体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补救。因此,认知诊断对于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有重要意义。2001年,美国政府的《一个都不能少法案2001》(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2001),规定美国所有实施的测验应该给家长、教师及学生提供诊断信息(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2001),可见认知诊断是测验的发展趋势(张敏强,简小珠,陈秋梅,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