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CD-CAT中常用认知诊断模型

字体:16+-

据统计,截至2007年,认知诊断模型发展超过了60种(Fu & Li,2007)。到了2012年,认知诊断模型发展已达100多种(辛涛,乐美玲,张佳慧,2012)。这里挑选一些在认知诊断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模型加以介绍。

一、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IRT模型

在认知诊断发展早期,还没有发展出真正的认知诊断模型,此时学者们尝试用IRT模型来做认知诊断研究。

Fischer(1973)提出的线性逻辑特质模型(Linear Logistic Trait Model,LLTM),是最早用IRT模型来进行认知诊断尝试的模型,它是在IRT的拉希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改造而成的。LLTM用认知属性复杂度的线性组合模型来刻画项目的难度;项目的难度取决于各认知属性的复杂度。通过这样的建模将认知的复杂度融入潜在特质模型中,把原来简单的概率模型转变成具有项目认知内容的潜在特质模型,从而实现了认知与测量的结合。但是,被试的能力还是用一个笼统的能力值来表示,没有对被试是否掌握各认知属性直接进行评价(涂冬波,蔡艳,戴海琦,漆书青,2008)。因此,LLTM模型不被看作真正的认知诊断模型。

此外,一些学者还用一些多维IRT模型进行认知诊断尝试。多维IRT模型将每个维度上的能力值看作相应属性的掌握水平。通过模型分析,可以确定被试在各个维度(属性)上的掌握水平。在这些多维IRT模型中,有一种比较出名的模型叫多成分逻辑特质模型(Multicomponent Logistic Trait Model,MLTM)(Whitely,1980),此后又有学者(Embretson & Yang,2013)在MLTM的基础上开发了“用于诊断的MLTM”(MLTM for diagnosis,MLTM-D)。

但也有学者(余娜,辛涛,2009)认为,这种建立诊断模型的方法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一方面,不同的能力维度用属性进行概括时,属性的定义无法深入认知过程的细节;另一方面,模型中属性的数量是有限的,否则会造成模型参数估计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后续发展的诊断模型多采用二分的属性向量组表征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