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发展史来看,纪录片这种影视艺术类型自产生以来,出现了很多流派。在创作思想层面,某些流派之间曾经发生过激烈交锋。这些创作思想层面的交锋实际上是对纪录片某些辩证关系的不同认识。
一、纪录片真实与纪实
(一)真实与纪实关系问题的起源
1922年,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公映。该片后来引发很大争议,主要是因为其中出现了很多“非真实”情节,如纳努克和他的同伴们使用鱼叉围猎海象,以及纳努克搭建冰屋并和家人在里面住宿。有熟悉因纽特人当时生活的观众指出这些情节不真实,原因是当时因纽特人已经在使用猎枪捕猎,也不会住在冰屋里面,而是已经住在用木材建造的小房子里面。弗拉哈迪后来承认了这些情节确实不是因纽特人当时的生活方式。但是,他指出这些情节中的场景是纳努克的父辈们经历过的,他是为了反映因纽特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而不得不采用了“重演”的方法。弗拉哈迪的回答并没有说服人们。纪录片创作中是否必须保证每个镜头在拍摄时都客观存在的争论就此出现。
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摄影影像本体论”,其核心命题是影像与被摄物体的同一。“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无须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解释现象时表现出来;这种个性在最终的作品中无论表露得多么明显,它与画家表现在绘画中的个性也不能相提并论。一切艺术都以人的参与为基础,唯独在摄影中,我们享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照片作为‘自然’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它犹如兰卉或宛若雪花,而鲜花与冰雪的美离不开植物或大地的本源。”[1]后来,在他的观点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电影纪实主义美学理论。随着纪录片创作思潮的发展,纪录片创作中是否必须保证每个镜头在拍摄时都客观存在的争论,演变为纪实是否为体现纪录片真实的唯一途径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