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承担某些传播功能,这是纪录片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它不断繁荣发展的动力。事实上,从国家、社会、群体、个体等不同的视角来看,纪录片具有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的功能。
一、宣传教化与观念建构
众所周知,每个纪录片制作机构都从属于具体的国家实体或社会组织。新闻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等纪录片类型,和电视新闻节目一样,天然地具有浓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例如,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刻画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形象,传达了不同时代共产党人“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的理想信念。再如,美国导演斯蒂夫·詹姆斯历经多年拍摄而成的纪录片《篮球梦》,讲述两个黑人青年从14岁开始,为进入NBA打球这个梦想而不懈奋斗,最终梦想成真的故事。这实际上是在建构美利坚民族的价值观,即任何个体通过奋斗,都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这就是所谓“美国梦”的内涵。
尼可尔斯认为,纪录片在民族性建构过程中包含了一种集体归属感,它引发共同的利益以及超越契约关系的类似于家庭亲属般的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塑造共有价值观与信仰,使人们紧紧结合在一起。[17]也就是说,纪录片在建构族群观念、启蒙民族意识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以纪录片《丝绸之路》为例,创作者沿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寻访,不仅找到了当年的历史遗迹,更是对中国各民族关系进行了梳理。该片反复提到西域各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传达出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观念。这为中国多民族国家架构提供了历史参照与合法性说明。
二、反映现实与文化记忆
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人文社会纪录片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反映现实生活,帮助观众重新认识现实生活,挖掘各种人群的生活状态,关注弱势群体,进而发现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公平。1932年,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拍摄了《无粮的土地》,反映西班牙乌尔达斯山区发生严重的旱灾,人们挣扎在生死边缘,但没有看到任何救援的现实。影片中叮满马蜂的驴子,高烧不退的男人,孩子饿死后母亲悲苦的脸庞,坠落山崖的山羊等镜头,深刻反映了西班牙内战前夕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