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不了解彼得·赛拉斯(Peter Sellars)的人无意撞上他编导的莫扎特歌剧,吃惊的程度一定可观。熟识之后,惊奇之余,观众就会发现,这种以现代人物和故事为背景的百年故事新编,也许并非无聊的标新立异。赛拉斯几个新编莫扎特歌剧的立意新颖,把莫扎特音乐发挥到了让人叫绝的地步。举个简单例子:《费加罗婚礼》(Le Nozze di Figaro),开门见山第一幕第一景,仆人费加罗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婚礼兴奋不已。他在舞台上面,一步一跨丈量他和未婚妻苏珊娜未来局促有限的居所。可以想象,不管舞台设计什么室内布景,一个演员在偌大的舞台上面,无论如何表演,也难体现一个小人物对自己小小空间的喜悦。在赛拉斯的处理之下,打工仔费加罗,在纽约一个狭小的单间公寓里面折腾,得意忘形地从墙的一端翻滚到另一端。窗外是纽约摩天大楼的对比。这种特定的场景设计给予演员相当的表演空间,充分体现莫扎特所赋予费加罗这段音乐的性格。
几年前,看了赛拉斯编导的亨德尔歌剧《朱利奥·恺撒》(Giulio Cesare),尽管同样都是“百年故事新编”,却与他的莫扎特歌剧不同。从原作的关系和整体统一的角度,也许赛拉斯的《朱利奥·恺撒》难与他的莫扎特的歌剧相比。可是《朱利奥·恺撒》的制作是闪电不定的磁场,艺术试验的炼金术。它有愣头愣脑之生,是创造灵感之库。
赛拉斯1957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Pittsburgh, Pennsylvania),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其戏剧和歌剧导演生涯。赛拉斯对亨德尔和莫扎特传统歌剧改头换面的制作引起了褒贬不一的争论。1987年赛拉斯和美国极简主义作曲家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剧作家艾利斯·古德曼(Alice Goodman)合作的《尼克松在中国》(Nixon in China),以及1991年以劫机事件为题材的《克林霍夫之死》(The Death of Klinghoffer)是两部现代歌剧的重要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