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完整看到巴赫手稿是多年前买黑胶(LP)唱片带来的意外。那是古斯塔夫·莱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1977年的《勃兰登堡(Brandenburg)协奏曲》,六个协奏曲总谱加在一起,挺大一本。单就盒子里面巴赫的手稿,这套唱片就有收藏价值,现在经济实惠的出版商绝不做这类蠢事。我把这本影印的谱子拿在手里翻阅,想象巴赫当年带领无数蝌蚪,夹着手稿出门的样子。我自己常常摩挲把玩书法的一笔一画,习惯这种跳跃勾勒的图案,更加上对巴赫音乐先入为主的偏好,在巴赫手稿里面,我首先看到的不是音乐,而是图画动态的描绘。我把这本手稿翻来翻去,爱不释手,看来看去,一时糊涂,竟搞不清楚,巴赫是个画家还是音乐家。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首手稿局部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首手稿局部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首手稿局部
几年之后,一次我在琴上读到巴赫A小调二声部创意曲(Invention),左右手的交错,像是前后两个相互勾连的弧线和圈套。我在琴上的手指动态让我忽然想起自己作品锻火烧铁、曲线环绕的周折。第二天我把巴赫手稿找来,一看果然真是。我立刻拿到琴上去听,右手声部稍稍一让,向前向右是个圆圈,左右手的声部穿插倒置,前端延音线和末尾断裂之间的主题,一动一态,一离一依,谦让的躲避和直率的冲撞,全在笔墨纸间。这手稿之亲近,纯粹得炉火纯青,没有条条框框的噪音和搁手搁脚的几何分割,似乎巴赫写作的时候,心手相连的音乐动态就在笔尖!
二声部创意曲第十三首前七小节Urtext谱例
二声部创意曲第十三首前七小节手稿
第一小节右手高音声部,十六分音的休止符号依着随后的音符,主题开始是没有声音的音乐,话被左手低音的A说了,张着口连着呼吸带过。高音谱上的第三、四拍分开来写,理论上似乎没有区别,音乐却是不同的语态。首先,第三拍是个大三度的上行,然后第四拍再加一个形状相似、音色有别、由下而上幅度更大的跳跃和弧线。这是抽象图案画出的具象意图,是和谐与相对不和谐之间的重叠对比。不然为何G要上升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