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键盘空间:由巴赫开始的逻辑

音状还是形状?

字体:16+-

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自己感受音乐的体验不纯,总在音乐里面听到坐立不安的形状色彩。小时候,一度以为纯属自己生理不正常的错觉,不料具备这种“生理缺陷”大有人在。尤其是西方音乐中的节奏,不知怎的,和心脏的波动搅在一处,前后一就一错,徒然跳出万花筒里无奇不有的神奇世界。节奏,在这个对于我们文化相当陌生的“机械”前后,居然有着如此活泼灵巧的生态:

这是巴赫第六个e小调帕蒂塔(Partita)BWV 830中库朗特舞曲(corrente)开始的六个小节。库朗特是一种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相对欢快的舞步,是优雅之中的调侃,绝对没有今天迫不及待的冲刺。如果不是当代钢琴大师那样竞技的速度,即便是用机械的节拍以舞步的速度弹出,短短的几个小节,从中可以听到左右两手节奏之间的微妙脱落和参差不齐,从乐谱上面,更可以看到右手紧缩之中展开的视觉形态。我想所谓的艺术,不是作态的大张旗鼓,只是顺其自然,在错位的边角牵扯,不多不少,稍稍增添微末的那么一点儿。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 284,Urtext的版本也是一个例子。第三乐章第十一个变奏曲中第194小节,莫扎特在出版印刷[1]的时候,特地注明表情轻重记号。除了部分现代音乐家之外,以前很少有人为了个别音符,明确每个音的轻重区别。我视谱过线,眼前徒然一晃,似乎脑门被人敲紧。但仔细再看,发现不是简单对于演奏的提示,而是勾勒音乐的形体。莫扎特的轻重记号和通常的强弱拍子正好错过,如此轻重缓急重新调整,画出这里音响的视觉效果:

一早醒来之前,不知为何,我在**折腾勃拉姆斯的一个动机:

我翻来覆去,脑子里面满是蝌蚪一般短小的弧线,它们好像有生有息的动画,相依宾配,迂回游吟,两度空间的弧线在三度空间里面慢慢变幻。我惊奇地观摩这个可触可摸的视觉动态在空中伸张演绎,我在梦中疲惫不堪的四肢跟随一起辗转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