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键盘空间:由巴赫开始的逻辑

古典音乐

字体:16+-

——橱窗里的高级商品

我并不反对艺术的商品化。金钱只是艺术的时装外相。就艺术来说,商业社会是女人身上的纱巾,春风得意,缤纷艳丽却又无态无形。金钱是暂时的可有可无,艺术作品最终甚至脱离作者,有它自己的生生不息。艺术一面和世俗人情琐碎息息相关。另一面,却与周围时空若即若离,独立卓然。艺术是基因,人是活蹦乱跳的细胞生命。我们人性情笃,不免寻找我们有限之生的一点因果关系,追踪艺术背后的世故人情——因为我们需要不断激活创意的原始,不断编织我们即时的有机生命。

今天的商品消费市场,把古典音乐制作和消费之间的人情世故洗刷殆尽,中间只有艺术产品(artefact)和供求之间有效的机制平衡。一面是商品的制作,另一面是金钱的消费;一边是艺术和音乐家单方的鼓捣,另一边是观众和听众被动的消受。工业革命把这个世界大大向前推进,可是因为音乐艺术不是进步有方的连锁反应,所以反倒砸了锅底。

我常常在想,原始古人围着篝火跳舞,黑暗无光的洞窟里面画图造型,这与填饱肚子没有直接关系的冲动到底意味什么——显然不是简单的娱乐。艺术不是我们生命的奢侈,不是一个可以购买消费、用来为了满足自己需求的他物。创造的冲动是人性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作为博物馆的珍藏和学院研究的古典音乐,更是夹在今天大众文化和商品市场之间的可怜虫。与生气勃勃“优劣不等”的流行音乐不同,古典音乐无息有生,无血有魂,精致不乏有余,空响凌空有声。和古典音乐相反,流行音乐是现实社会的脉搏、大街小巷的垃圾、年轻活泼的暴力、每人自己的恩恩怨怨,都可拿将出来发泄一通。流行音乐没有业余专业之分,大家参加游戏,每人都有出名一时倒运一世的可能。流行音乐没有割裂音乐家和听众之间,网络交错不清不楚的关系,它不是商品又是商品,不是消费又是消费,独独不像古典音乐,是个可以束之高阁陈列炫耀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