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键盘空间:由巴赫开始的逻辑

撞墙舒伯特

字体:16+-

为贝多芬葬礼手擎火炬的舒伯特,一生崇拜贝多芬,生时维也纳街上撞见大师,亦不敢上前叨扰。一年半载之后,却随他的偶像辞世而去。这段传说充满似是而非的寓意,可实际的故事似乎更为奇巧。舒伯特的音乐和贝多芬纠缠不清,最终自己撞出一个面目,给后来的音乐敲开一个门洞,自己却去陪伴大师安息。

舒伯特瓦解他一辈子崇尚的古典音乐语言和结构,他的音乐不是表面的悦耳动听,而是古典风格夹层之间破土而出。舒伯特一生追随诗神,接过贝多芬火炬,尾随行将终结的古典风格,自己却从坟墓底下走出一条路来。

很长时间,舒伯特不被认可。习惯古典风格的耳朵听不到舒伯特解体的神奇美妙,被奏鸣曲式修理顺当的脑袋不能忍受舒伯特闪烁不定的古怪和魔术。不是舒伯特的音乐没有结构,而是他的音乐织体不在建筑中心的群体里面打滚。他不像海顿那样简练之中生动活泼,也不像莫扎特那样繁复之间神出鬼没,更不是贝多芬条理分明的实打实着。舒伯特一头钻进贝多芬的钢铁世界,是天才的纯真无邪[1],有诗神守护的舒伯特,具备孙悟空的隐身魔术,让他穿越铜墙铁壁的死胡同。舒伯特一生携带贝多芬的痕迹,骨子里却是第一个把贝多芬送进坟墓的人。可惜的是,舒伯特超越他的时代太早,当时的维也纳依然还是贝多芬的热度,把贝多芬的墓碑当作宏伟建筑,逼着已经出来的舒伯特回去陪葬——所以他得先去地下等上百年之久。

贝多芬之于古典风格,几乎就是一个内容两个名词。以古典风格而言,海顿充满原始的随机应变和趣味;莫扎特既在又不在,把古典风格的骨架藏在里面。贝多芬实在得多,他的音乐几乎没有旋律,和声的动机和演变就是他的歌声。贝多芬分解和声,变结构骨架为肌体血肉。这是古典风格的精髓,奏鸣曲式的基础,也是交响乐的宏图。可是到了舒伯特手中,尽管表面依葫芦画瓢,骨子里面却是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