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丹第
弗朗克和圣-桑都是个性较强的作曲家,而且特殊的个人经历也决定了他们的伟大成就,他们既未形成所谓的“乐派”,也没有培养出优秀的继承者。他们之后最了不起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都是另辟蹊径、改弦更张的人物,而作为弗朗克和圣-桑的学生如丹第、肖松和弗雷等人虽然多有“平庸”之誉,但他们每个人都为交响乐曲库贡献了堪称不朽的经典名曲。
丹第1851年出生于巴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童年时经常到祖传领地塞文诺山区的维伐利山度假,对祖辈的故乡有一种强烈的眷爱。1872年入巴黎音乐学院随弗朗克学习管风琴和作曲并深受其影响,成为“弗朗克派”的主要活动家。丹第1873年前后认识瓦格纳和李斯特,并于1876年夏天赴拜罗伊特观看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首演。同年,他担任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主席。1896年,他与志同道合者创办了圣咏学院(1900年以后成为综合音乐学院),从此全心致力于此,直到1931年去世。丹第的代表作品是创作于1886年的为钢琴和管弦乐队的《法国山歌交响曲》,又叫《塞文诺交响曲》。全曲共分3个乐章,由一个基本主题贯穿,这个山区牧羊人歌谣的旋律先是作为乐章的引子缓慢奏出,再由英国管完整呈现,它在乐章最后还作为尾声再次出现,当第二乐章重现这个主题时,像是对昔日幸福恬静生活的回忆,由圆号的辽阔悠远音色来渲染气氛。该主题在第三乐章中变为固定音型之后过渡到伴奏音型,但仍作为主导主题使用。第一乐章由3个主题构成,引子之后,“适度活跃的”第一主题随着钢琴缓慢的伴奏呈示后很快进入**;第二主题同样交给木管,但它是和钢琴、竖琴如齐奏般一起奏出的;再现部的开始部分,第二主题转入C大调,重现基本主题后构成尾声。第二乐章“相当节制的但不要拖延”,钢琴和乐队作对话式演奏幻想性歌谣,构成自由的三部曲式,主题的再现以ff的急奏掀起本乐章的**。第三乐章以钢琴的固定音型主题开始,它是第一乐章引子动机的变形,同舞曲风格的律动性新主题交替发展,经过几次再现后像回旋曲一样展开。乐章结束前,引子动机3次以慢速、片断般出现,最后的加快结尾段造成巨大的**。《法国山歌交响曲》显然与弗朗克的《交响变奏曲》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不仅是“循环动机”的运用使全曲在结构上高度统一,而且乐队的编制也大体相同,特别是英国管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