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亚小镇卡里什特。父亲是一个犹太酒商,母亲是肥皂制造商之女,他们自从1857年结婚以后,共生下14个孩子,只有7个没有在襁褓中夭折,马勒是幸存下来的孩子中的老大,曾亲眼目睹兄弟姐妹的死亡。马勒5岁的时候,别人问他长大后做什么,他回答道:“殉道者。”
他6岁学习钢琴,10岁在伊格劳首次登台演出独奏会,后来去往布拉格寄人篱下,多亏一位独具慧眼的好心人施瓦茨的帮助,马勒才于15岁时得以站在维也纳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朱利乌斯·艾普斯坦的面前,后者称他为“天生的音乐家”。马勒在维也纳音乐学院的老师除了艾普斯坦之外,尚有教和声的罗伯特·福克斯、教作曲的弗朗茨·克兰,但对马勒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是安东·布鲁克纳。虽然马勒未正式成为他的学生,但他和同窗雨果·沃尔夫、汉斯·罗特、鲁道夫·科西扎诺夫斯基尽可能去旁听布鲁克纳的和声与对位课程,瓦格纳和他忠实的信徒布鲁克纳是这几位年轻人共同崇拜的对象。
马勒在1878年毕业以后谋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哈尔温泉浴场的简陋剧院指挥,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第一部大型作品《悲叹之歌》康塔塔,但在报名参加角逐“贝多芬奖”时落选。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勃拉姆斯、汉斯·里希特、戈德马克及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海尔梅斯伯格等人。这次打击促使马勒暂时放弃作曲,将兴趣转向指挥方面。他后来回忆说:“如果评审们把600盾的贝多芬奖颁给我,我的人生将因此全盘改变。”
马勒在施泰因巴赫的作曲小屋
马勒指挥漫画
马勒天生具有歌剧指挥才能,先后担任过莱巴赫、卡赛尔、布拉格、莱比锡、布达佩斯和汉堡等大城市的歌剧院指挥,直到1891年出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兼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这个重要的职位伴随他整整十年,指挥了一千多场演出。为了得到这个宫廷的高级职位,马勒放弃了犹太教信仰,皈依了天主教。马勒一生生活在良心的谴责与痛苦当中,因为类似的“背叛”行为此前也曾出现过几次,比如身为波希米亚人,却担任布拉格德意志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和同城的捷克民族歌剧院相抗衡;作为德奥歌剧的大祭司,他在布达佩斯歌剧院只上演匈牙利语版德国歌剧;他也曾多次干过“过河拆桥”的事情,无论是对曾经提携过他的恩人还是爱她的女性,他的行为都未免显得冷酷无情。1902年,马勒和维也纳才女阿尔玛·申德勒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玛丽亚1907年在迈尔尼格死于猩红热,同年马勒检查出心脏病,年底被迫辞去宫廷歌剧院的职务。1908年1月,马勒远渡重洋,出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但夏天的时候他仍回到欧洲。1910年,随着阿尔玛与建筑师瓦尔特·格洛皮乌斯的相恋,马勒夫妻间的矛盾趋于白热化,为此马勒曾经向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求诊。1911年2月,马勒因血液中链球菌感染,高烧不退,不得已回到欧洲,在巴黎治疗无果后于5月18日病逝于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