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响乐欣赏十八讲

三、社会主义的荣誉——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

字体:16+-

普罗科菲耶夫

20世纪苏联最伟大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其实都不是狭隘的民族乐派。出生于1891年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也是一位超级音乐神童,5岁即创作出一首钢琴曲,9岁写歌剧。他先后师从格里埃尔、里亚多夫、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和车列普宁等人,1918年经日本去往美国,后来到巴黎居住14年,1936年返回苏联,从此开始了如炼狱般的艺术创作生涯。普罗科菲耶夫写于1914年的管弦乐《西古提组曲》代表他创作早期的民族主义阶段,同时也受到了斯特拉文斯基原始主义的影响。1918年创作的《古典交响曲》已经流露出他能创造性地把传统素材和曲式布局糅合为新鲜的理路,基本上属于有调性的旋律,跳越大并且线条长,三和弦的和声充满了奇异的转位与间距以及冲突的位置。他的《第五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证明他寻求明朗的旋律获得成功,它们的确是抒情主义的胜利,既不甜腻,又不俗气。虽然他喜欢通过重复制造**,再用管弦乐手法加强,但是作为正主题陪衬的丰富的从属乐思不断出新,听众乐于反复玩味,领略精微贴切的种种细节。给普罗科菲耶夫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是朗诵与乐队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交响组曲《基日中尉》和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们不仅名列交响乐音乐会的常备曲目,而且是录音室里不断推陈出新的经典。

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和舞剧经常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

天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1941年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出生于1906年的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9岁开始随母亲学钢琴,13岁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专修钢琴和作曲,老师包括格拉祖诺夫等。他是以19岁毕业时发表《第一交响曲》而在国际乐坛一鸣惊人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戏剧性心理描写”到肖斯塔科维奇笔下又有了独特的解释和变化,这首交响曲具有积极、生动、倔强的特点,从基本主题形象对立体现中形成的对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此后他的15首交响曲每一首都是人们翘首以待并给予良好反映的,其中第五、第七、第八和第十交响曲是全世界音乐会标准曲目中的重要作品。第四交响曲的乐队编制特别庞大,只有3个乐章,是作曲家无标题交响曲的第一部大型杰作;第五交响曲有一个扣人心弦的梦幻般的“广板”以及夸张而虚饰的凯旋式末乐章;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伴随着战时惊心动魄的故事,并且因逼真的场景描绘而成为作曲家最写实的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写于战事发生逆转之时,主题比较令人费解,作曲家对末乐章的解释是“尝试展望未来,展望战后的年代,邪恶和丑陋的一切都会消失,美丽的事物将获得胜利”;第十交响曲创作于一个敏感时期,作曲家一方面说他“想要描写人类的情感与热忱”,一方面要“让他们听了以后自己去猜”,它的含义空间从来都为音乐学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比如第三乐章结尾处12次圆号的五音呼唤;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为纪念1905年革命而作,4个乐章都有标题,分别为“冬宫前的广场”、“1月9日”、“永远的追忆”和“警钟”;第十三交响曲采用了叶甫图申科的诗作《娘子谷》为歌词,是一部带男低音独唱及男声合唱的清唱剧式的交响曲,5个乐章同样有标题:“娘子谷”、“幽默”、“在商店里”、“恐怖”和“出名”;第十四交响曲集中了作曲家在室内声乐、室内器乐与交响曲三种体裁方面的特点,它的原型是穆索尔斯基的《死之歌舞》,全曲分11个乐章,其中综合了奏鸣曲、回旋曲和双重变奏曲的原则,音色、节奏声调及和弦的综合,自然音阶、半音音阶和十二音体系各音区的对照,无论怎样使用这些音乐语汇,照例都和死亡形象有着联系;第十五交响曲小巧精致、玲珑剔透,引用了罗西尼、瓦格纳、格林卡以及作曲家自己的音乐,这是尝试描绘一幅从童年到坟墓的音乐自画像吗?还是像歌剧作曲家威尔第那样,将最后的谢幕以伟大的“喜剧”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