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斯·雅各布松[1],埃娃·戴维松[2]
导论
探索并深化对科技中心和博物馆中互动作用的理解与认识,一个可能的途径是关注并讨论这些互动对学习与人类发展的启示。以此为焦点,一个明显的目标是充分发挥社会文化或文化—历史框架蕴含的巨大力量,以此为起点,着手发展一个理论模型,而发展这一理论模型的目的则在于对这些情境中的互动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描述和解释。近些年来,在这一领域内,越来越多的研究使用这些方法所具有的潜力探索了非正式情境中的互动(如Allen,2002;Ash,2004;Rahm,2004;Davidsson,2008)。在这些研究中,作者阐述和使用了那些很容易理解也能够被应用于展陈环境中的各种概念,在这里人工制品和互动,对于观众的学习而言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章,我们试图继续探索这些框架如何能够被用于构建一种科技中心或博物馆场景下的学习模式。构建这样一种学习模式的想法与下面这几点愿望有关:(1)拓展对互动的重要性的理论认识,当观众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展品时,互动是实现学习和人的发展的先决条件与促进因素;(2)与此同时,对于科技中心与博物馆中的工作人员来说,当他们想对与观众的学习结果相关的各种展览进行规划、实施与评估时,互动的理论模型就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3)更进一步地讲,这一模型可能还可以被作为出发点,来讨论与探索这一领域内未来的研究究竟应该把方法论焦点和分析焦点放在哪里。
我们可以这样说,与人的学习和发展的社会文化或文化—历史认识相关的所有这些理论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几乎都与维果茨基(Vygotsky)及其同事,在十月革命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做出的工作相关或源于它们。他们的著述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对于认识人的心理与发展而言,其关键贡献在于,弥合了横亘在个体的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笛卡儿鸿沟(身/心二元论)[3],在这条鸿沟的两侧分别是皮亚杰式学习观和行为主义学习观。因此,在他们的著作中(如Vygotsky,1978,1986)很重要的一个议程就是发展一套理论,这套理论认为,只有分析与文化手段(人工制品和工具)使用相关的人的发展,同时,从个体和集体是如何使用和生产这些人工制品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会进步,个体的心理才能够得到理解与认识。另外一个认识这一具有革命意义的思想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途径是利用沃茨奇(Wertsch,1991,1998,2002)对其做出的诠释。他认为人的心理与工具及人工制品之间的关系是具有根本性和不可约性(irreducible)的,以至于对人及其行动的任何描述都应该从“个体—行动”/“借助于中介手段的操作”这一角度来展开(Wertsch,1998,p.24)。这意味着这一理论的实质,是把焦点集中在学习者是如何与可以获得的人工制品进行互动,以及这些人工制品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动与思维上的。在科技中心与博物馆这一情境中,这意味着,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观众与展品,以及与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的其他观众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上。从社会文化或文化—历史的理论框架出发,这些情境可以被称为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如Vygotsky,1978;Wertsch,1991)或人类中介(Rogoff,1990;Lave & Wenger,1991)。然而,在这一领域内,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管是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还是借助于人类中介,都是学习与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