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简短的引文中,作者试图抓住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意义生成的互动过程的本质,认为这对于认识人类会话的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另外,他还指出:在这些类型的对话中,参与者往往都是相互啮合在一起的;他们打断对方,对未说完的话进行补充,并试图形成可能或共同的解释,而这反过来又为思想、行动与知识的后续交换创造了平台。在科技中心或博物馆情境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如下面这样一种情形:一个家庭或其他团体的成员共同参与到一场有关于展品的会话之中。从一个与之相关的视角出发,罗戈夫(Rogoff,2008)认为,为了理解活动的意义与结果,有必要综合考虑三个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按照她的观点,也就是说:要从社群/制度、人际及人自身这三种视角出发,对活动及人的互动进行观察。在对人际这一层面进行讨论时,罗戈夫使用了有导引的参与这一概念(1990,2008)。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形:在一个具有集体性质的社会文化活动中,个体及其社会伙伴在对他们的参与进行交流与协调时,相互之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双向投入的关系。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视角,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视角研究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投入以及安排的状况,并探索它们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对人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的。
然而,问题是这些思想如何才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发生在科技中心与博物馆中的互动呢?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此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不但体现在对观众参观结束后究竟学到了什么进行的探索上,而且还体现在对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事实上做了什么进行的探讨上。在博物馆中,规模与其他团体相较而言更大一些的家庭团组似乎已经成为这些研究方法关注的焦点对象。这意味着,在对数据进行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用到观察的方法,并对家庭与其他团体的会话进行后续分析(如Ellenbogen,Luke & Dierking,2004)。因此,大量的研究业已探索了发生在家庭之间的会话以及家长可能会如何影响孩子们的行动(如Ash,2004b;Crowley & Jacobs,2002;Lehn,2006;Siegel,Esterly,Callanan,Wright & Navarro,2007)。例如,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结论:观众往往倾向于把焦点集中在展览的内容上,他们会花多达80%的时间来对呈现的话题,包括一些概念或他们自己对内容的感知,进行讨论、协商与探索(Allen,2002;Griffin,Meehan & Jay,2003)。此外,当把家庭会话与同事会话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实地参观见习的孩子们之间的会话进行比较时,人们可以发现:家庭会话通常时间更长,而且内容更加全面(Crowley,et al.,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