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李桂民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至今整好走过了一个世纪,这期间无论是文选课程的师资培养还是教材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教材建设而言,周予同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高淡元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与选读》和张大可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等,多年来被国内各高校选为教材,在历史学人才培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张大可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自1998年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2007年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年又获得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教材的殊荣。本文主要根据现行文选教材的特点和内容,谈一下自己对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现行文选教材基本包括要籍介绍和文献选读两大部分,编排体例有的根据选文时间先后、有的根据史书体例、有的大体沿用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各种体例互有短长,迄今为止出版的《中国历史文选》教材已近30种。从当下文选教材的内容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选的包容性日渐缩小,国内诸多高校把文选课的教学目的规定为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就反映了这一变化。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定位和其边界不清,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发展。可以说,任何一门人文学科,在其边界外适度拓展是合理的,但不同的学科应突显自己的着力点,平均用力或着力点均衡失当,都会影响课程的健康发展。尽管当下许多高校的中国历史文选课仍为专业必修课,但从历史上看,文选课程在历史教学中的比重呈日渐减少的态势,现在许多高校的文选课程安排一年的时间,这主要集中在历史文献学专业较强的高校,有的高校由于师资不足,中国历史文选课仅安排了一个学期,业已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同时也应看到,由于许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中国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课程的系统开设,而且这两门课程都是教育部规定的可以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二级学科,如果再提倡《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巨大包容性,多少有点不合时宜。曾有学者提出过历史文选课应当包括域外文献,而且已有高校在“中国历史文选”之外,开出“世界历史文献研读”课程。从当下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内容看,主要以中国古代文献为主,包括少量近代文献和考古文献。从课程性质上看,“中国历史文选”课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高校在实际教学规划中,应根据本学校的实际,选用不同特色和侧重点的中国历史文选教材,并积极鼓励和支持自编教材,努力建设精品课程。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历史要籍介绍务求简明,但也不应完全排斥由历史文献学专业从业者所编写的、不同于史学理论专业编写的颇具特色的优秀要籍的介绍。然而总的原则是,教材这部分分量不宜过大,文献介绍不求面面俱到,可以借鉴书目提要的编写格式,主要介绍文献的作者、结构体例、价值和版本流传等,清人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明扼要,评价颇为到位,现在看来可以写得更为丰富一些。还需要在这个问题上补充的是,在要籍介绍当中或以说明的形式,增加选文研究的内容,而不是仅限于“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之类笼统的说明,从而使得历史文选课读和研的有机统一,促进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