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教学之“精”,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讲授选文内容时要追求精深。教师应利用有限的课时,选择一些思想性、可读性、史料价值都很高的篇章,讲深讲透,以求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史书史料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史书、史料的思维习惯,以及深入理解、分析文章的内涵的能力,逐渐扭转学生阅读古文的畏难厌学情绪。
首先,教师要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文化常识、典章制度,以及选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等知识,将选文内容讲深讲透,而不能走马观花式的讲授。现在古文今译的书很多,如果历史文选课仅完成今译的任务,那就失去了授课的意义。
以《诗经·豳风·七月》的讲授为例,要让学生真正读懂它,就涉及了很多知识领域。如其中“一之日觱发”一句,要说明“一之日”及“某之日”与此诗中“某月”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不提到古代的“三正说”的问题,这其中涉及许多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讲“觱发”一词,也不能仅说明是“风寒貌”或“寒风触物声”,因为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词义,更不能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要讲清楚什么是联绵词,让学生了解古代有大量来自于民间口语的联绵词,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不可分释,其义在音”,且多数是用来描摹事物的声音、形态的。而要说明“觱发”属双声词,还涉及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之说[1]。又如:解释 “塞向墐户”的“向”、“户”,都涉及了文字学的知识,如果不向学生展示“向”的甲骨文字体,学生就很难真正信服《毛传》“北出牖也”的解释;如果不介绍“户”的甲骨文字体及其后来演变,并辅以《说文》“半门曰户”的解说,学生就很难从内心里接受“户”的本义是“门”而不是“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