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由于科技的进步,印刷业的发达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已进入到了读图时代。尤其是新生代的“90后”,他们对文字感到厌倦,需要用图片不断刺激眼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和触动自己的神经。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多媒体中插入的图片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人物图片。
“中国历史文选”课所讲篇章中涉及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对于这些人物,有的同学较为熟悉,有的则甚是陌生。我在讲课时凡遇到诸如司马迁、班固、司马光、老子、庄子及韩愈等作者,以及文献中涉及的诸如周文王、周武王、孔子、孟子、韩信、魏征等重要历史人物,都尽量插入图片,然后作简要介绍,这样同学既有兴趣,也更容易记住。
第二,器物图片。
“中国历史文选”课的许多篇目都涉及古代器物,对此同学相对陌生,有的甚至连名称都闻所未闻。对于此类器物,在解释的同时也尽量插入图示。如《孟子·许行》篇孟子问陈相:“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史记·六国年表序》:“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以上几篇文章中的釜、甑、符、匜等器物,均属古代文物,配合图片解释,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些器物的形状及用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地理地图。
“中国历史文选”所选篇目跨度较大,时间从先秦直至明清,范围涉及经、史、子、集四部文献,许多篇目都涉及了国家位置、朝代疆域及大大小小的地名等众多地理方面的问题,用地图演示最为直接明晰。如《左传》《史记》《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目都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名称以及其国都、城邑等地名,利用《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等地图配合课文讲解,既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课文中涉及的国家或地名所在位置找到,也更容易了解其与周边国家或地名之间的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