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文选课上,我们强调“小学”的作用,就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在实际的历史文选教学过程中,这对培养且提升学生阅读古文献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毕竟历史文选课程不同于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旨在熟识古代字词和语法,而历史文选则要实现学生独立、自如地阅读和利用古文献,并最终实现借助古文献进行学术研究,这才是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在历史文选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字词、章句的考察,还经常将涉及很多名物典制、特定史实的详细考索。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借鉴近代史学大师陈垣先生所创立的史源学。史源学是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大师陈垣先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立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考证、考据的方法加深学者对文献的理解和运用。陈垣先生所开设的“史源学实习”课,第一步便是选出古文篇章,要求学生“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或者说,“追寻其史源”[1]。如陈垣先生自己通过搜索《通典》《唐会要》《通鉴》《旧唐书》《新唐书》《杨太真外传》等史料以及朱彝尊、杭世骏、章学诚等人的记载,考证了“杨贵妃入道之年”[2]。陈智超先生评论认为,作为唐史研究中的一桩公案,陈垣先生通过史源学考证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所考证的结论相同。由此可见史源学的意义所在。
史源学对我们讲授历史文选多有借鉴意义。如《尚书·牧誓》是“历史文选”常选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原文说:“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这段话翻译为白话文便是说,“今天的战斗,每前进不超过六步、七步,就停下来,整顿一下队形,保持整齐。勇士们,努力啊!刺杀时,不超过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停下来,整顿一下队形。勇士们,努力啊!”这无疑表明周武王是在鼓励士气。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牧誓》是一篇战争誓词,为什么会叫将士们前进六、七步就中止一下?这就需要我们查阅大量的资料去分析原因,找出确切的或者说是比较合理的解释。汉魏以来的学者诸如郑玄、伪《孔传》、蔡沈、吕祖谦等一般都解释为端正行列,一致行动[3]。这些解释过于牵强,因为在战场上如此循规蹈矩如何去作战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刘起釪先生的观点值得关注,他受顾颉刚先生的启发,在《古史续辨》中撰文认为《牧誓》是一篇记录战争舞蹈的誓词,他根据人类学资料分析,古代人信仰带有巫术色彩的原始舞蹈,这对于他们的狩猎、战争、祭祀来说非常重要,故在牧野之战开始之前,所有参战将士宣告加入出征,即表示参加作战进行宣誓的仪式,要举行一个隆重的战争舞蹈,由此顾颉刚和刘起釪两位先生得出六步七步、六伐七伐等都是军事舞蹈动作[4]。刘起釪先生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搜罗、考证了《尚书大传》《诗经》《周礼》《礼记》《史记》《白虎通》《华阳国志》等大量的历史文献,作了非常翔实的论证。得出了与汉魏以来学者不同的结论:“其实古代的注疏家都不知道,六步七步、六伐七伐等,都是舞蹈动作。这次举行的是一次军事舞蹈。”[5]这个结论今天看来比较合理,因为我们从《牧誓》本文中,也可以得到一些举行这种战争舞蹈的证据,如篇首说周武王手中拿着黄钺、白旄进行指挥,在我国古代的习俗里,本来作为统帅指挥部队军事行动用的黄钺和白旄也就成为指挥舞蹈的用具;而战士们手中的干戈矛等,除了作为武器外,也是战争舞蹈中所执的舞具。[6]另外,我国古代确实有战争之前歌舞助战的习俗,如汪宁生先生撰文就认为,这种战争舞蹈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间非常流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