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籍介绍部分来看。首先,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该课程将主要的典籍介绍出来,然而即使如此,对普通本科生而言要想对其完全掌握存有困难。由于要籍数量较多,教师仅能对其做简单介绍,或仅能就历史典籍作条条罗列,无法深入讲解。部分学生反而存在教师讲解得越多,混淆得越多的问题,对普通本科生而言较为枯燥。其次,一般而言,学生仅能从该课程的介绍中对历史典籍做大致的了解,若不能结合原书的阅读与比较,就无法体会出该典籍的重要性与价值。仅依据教师或课本讲解来了解中国历史重要典籍,学习较为被动,在考试中学生对历史要籍价值的评价往往也是大同小异。最后,要籍介绍部分会涉及该典籍的版本问题,涉及版本学的内容,还会涉及目录学的内容,在讲解中势必会对目录学、版本学等知识进行讲授。学生会认为该课程涉及知识太多,学习有困难。并且学生认为版本学、目录学等相关知识日后应用机会很少,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反而形成教师简单讲解、学生不甚理解;教师深入讲解,学生不愿理解的局面。
从选文部分来看。第一,历史文选课在历史系开设,然而其内容却多涉及文学、文字、训诂等内容,除要籍介绍之外的选文部分是学生学习存在问题较多的部分。在选文中,学生要认识并掌握常见繁体字,要学习古文的翻译、断句、标点,要了解古文字的不同用法、含义及其演化,要背诵并默写相关篇章等。这样在选文部分学生就需掌握较多的文学知识、文字知识,这对于历史系的普通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若教师仅简单讲授,学生则无法掌握更多知识;若教师深入讲解,学生则存在理解困难。第二,选文部分与要籍介绍部分的授课时间的分配也存有争议。不同教师对要籍与选文的重视程度不同,讲解时间亦不同,若花较多时间讲解选文,学生则会认为该课程与历史关系不大,应在中文系开设;若花较多时间从事要籍的介绍,则存在学生对选文内容不甚理解的问题;若要两者兼顾,则又有课时不足的矛盾。第三,选文部分的著名篇章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而部分学生认为太过枯燥,并对此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第四,选文部分皆由繁体字书写,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原始文献的能力,然而实际中部分学生对繁体字知之甚少,对古文较难通读,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繁体字书写存有较大难度。学生认为繁体字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对是否有必要学习繁体字存有疑惑。第五,由于选文部分内容涉及较多文学、文字等方面的内容,在教授时学生常存有该课程是否是交叉学科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