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设置,突出的矛盾是教材内容丰富而教学课时不足。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高考招生以后,中国历史文选课程设置经历很多变化。笔者亲历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大学前后35年的教学实践,特将其课程设置的变化,列表如下:
教学设置的课时渐渐减少,其因素很多,这里暂不讨论。但是文选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没有因为教学课时减少而变化。近年来不断出版的各种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序言”、“前言”、“绪论”,都清晰地表明了这一宗旨。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适应形势的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处理好教学课时减少和教学任务不变这一矛盾。选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必须说明一点,选讲不是削减教学任务;选讲教学内容,属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对于前三个环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组织和灵活运用。借以调节教学课时有限和教材分量重、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必须坚持既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够不问效果而阉割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精心备课,提炼精选有代表性的文献、文选、节文,最大限度体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和学生互动,通过作业练习、课堂讨论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安徽大学历史系2006级一名学生就是通过作业练习和课堂讨论,撰写了一篇有一定说服力的读史札记。
选讲其实也不是今天的发明创造,而是中国传统治学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采取了选编了6种文献的教育课程,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弟子。孔子选编的《诗》,据说只有原诗的十分之一:“诗”三百,即是对于三千多首诗歌的精选;书,也是对于先秦档案文献的选编;春秋的笔法,“笔则笔,削则削”也包含了选。南梁萧统的《昭明文选》,至今成为历史名著;唐诗三百首,把将近5万首唐诗推向社会,迅速普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治学有年的学者,编纂了《史记选读》《汉书选读》《后汉书选读》《三国志选读》等,有效地深化了优秀典籍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