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字说文:中国历史文选研究

一、文选教材应该增加民族文献

字体:16+-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先民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民族文献即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经使用过三十余种文字,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献,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研究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一)中国现存民族文献数量巨大

我国民族古文献历史悠久,传世的数量颇多,由于民族古文献的特殊性,它们多保存于私人和寺院之中,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统计,但就出版的书目资料及调查情况而言,其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汉文古文献,有五十余万种。《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共收书目4000余种,它只是诸多民族文献中精选出来的一部分,其中不包括档案资料。就满文而言,单是《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就收录了1949年之前出版的满文图书1769种,如果加上丛书的子目,就达2595种之多。这些民族古文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献宝库,对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哲学、宗教、医学、天文、地理等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应该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

(二)民族文献的史学研究价值颇大,但高校重视不够

民族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诸多原因,高校学生不了解民族文献的基本情况,更谈不上自觉运用。民族文献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很多学者已有论述,毋庸赘言,其中使用古彝文、古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等文字记录的典籍尤为重要,这些民族文献不但可以和汉文相关文献相印证,而且可以弥补汉文文献的不足,如彝文的《西南彝志》、藏文的《青史》《白史》《红史》、察合台文的《拉西德史》、蒙文的《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傣文《泐史》等。民族文献中还有很多英雄史诗,如《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被称为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跻身于世界名著之林,可与希腊《荷马史诗》相媲美。由于民族文献的特殊性,一般高校历史学专业不系统讲授民族文献,与古文献有关的课程如历史文献学、史学概论、史学理论、史学名著选读、史学史等也不涉及民族文献的内容,因而学生对民族文献知之甚少,在研究中基本不用民族文献。很多学生虽然不懂民族文字,无法直接阅读民族文献,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文献的整理取得较大成就,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丰富成果。鉴于此,文选课中有必要增加民族文献的内容,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自觉地利用民族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