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学术界对民族文献的界定,民族文献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指用各民族文字著述并刻写在一定的材料上,可供后人考查历史文化的古代资料;二是用汉字和外国文字记录的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可供我们查考各民族古代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三是各民族口耳相传而经久不衰的文史资料,即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英雄史诗等。[1]据此我们可以构架文选课程中民族文献的内容。由于民族文献多是用少数民族文字记录,对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学习民族语言如同学习一门外语,而学习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民族文献又不符合文选课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文选课中增加民族文献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学习某种语言,而是通过学习民族文献的概况和研究情况,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研究中自觉利用民族文献,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学习和自己研究密切关联的民族语言。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文选课中的民族文献专题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民族文献概况
民族文献存世的数量众多,其流传方式与存亡现状与汉文有很大差别,文献概况下可以设置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简略介绍民族古文字及文献情况。如张大可、邓瑞全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第十二单元“民族文献”“民族文献典籍概述”中,除简单介绍了16种民族文字文献外,还用较大篇幅介绍了蒙文文献、藏文文献、维吾尔文文献,为我们选录民族文献提供了较好范例,只是某些介绍过于简单,如对老彝文的介绍:“老彝文又称‘爨文’或‘韪书’,用这种文字书写的《西南彝志》全书37万字,是当代发现的有关彝历史、人文情况的一部巨著。”[2]第二,简略叙述民族文献的流传情况,包括其传播、聚散、收藏、载体、分类、装帧等,加深学生对民族文献的认识。此部分应简明精当,使学生对民族文献有大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