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字说文:中国历史文选研究

字体:16+-

日本人把日本的中国典籍称作汉籍。汉籍在古代很早就已传入日本。据日本古书《古事记》记载,公元285年(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来自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博士王仁东渡日本,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传授于日本。这一记载说明,公元三世纪时,中国的典籍已传入了日本。日本的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有更多的中国典籍东传日本。这可从604年(日本推古天皇十二年)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许多遣词造句直接引用中国经典得到证明。718年(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日本朝廷颁布的《养老律》和《养老令》中,除大量引用中国典籍外,亦仿中国做法,把儒家经典分为“大经”(《礼》《左氏春秋》)、“中经”(《诗经》《周礼》和《仪礼》)和“小经”(《易》《尚书》)三类。公元74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编成,书中汇集了64位日本诗人的作品,其中有141处引用中国的典故成语。

中国典籍在日本的传播有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平安时代(794~1184年),日本皇室竭力倡导学习中国典籍,朝野上下形成了一派讴歌汉风的风气,日本嵯峨天皇在即位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敕令编撰了《凌云集》和《文华秀丽集》两部汉诗集,此后的各代天皇都热衷于学习中国典籍。醇和天皇在位期间(823~833年), 日本编就了一部大型的汉籍类书《秘府略》,全书1000卷,征引的中国典籍不下于1000种。9世纪末,藤原佐世奉敕编纂《本朝见在书目录》,载入的中国典籍有40类,1568种、16725卷,据严绍璗教授研究,这些典籍约占当时中国文献记载的典籍一半。

中国典籍传入日本的第二次**是在江户时代(1603~1876年),江户时代日本的商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与中国的商业往来迅速增长。中国的文献典籍通过贸易渠道进入日本,其数量和规模较之平安时代有了很大发展。据当时长崎海关档案资料统计,自1693年至1803年的110年间,由中国商船运进的中国典籍达4781种。另据大庭修先生统计,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至1855年(清咸丰五年),经长崎输往日本的汉籍达6118种,总计57240多册。其中有儒家经典,有《古今图书集成》《大清会典》、各省地方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有农林、医药、历算等实用书籍,还有许多小说、传奇等文艺作品。